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建言献策丨湖南社科人才如何发挥其咨政建言、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
2018-04-24 07:15:54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谭思敏] 字体:【

以“五个必须”提升湖南高校智库建设质量

■导读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重要批示,智库建设被列入新一轮改革重要任务之一;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对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全国上下掀起了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高潮。

湖南社科人才济济,应如何进一步加强智库建设,充分发挥其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湖南日报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李民

智库是连接知识和决策的桥梁,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各类智库加强自身建设,积极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之后,习总书记又在各类场合数十次强调智库建设的重要性,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新时代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近年来我国高校智库建设飞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国高校智库数量已占我国智库总数量的三分之一,且大有持续增量之势。光明日报、南京大学联合发布的《2017年CTTI来源智库发展报告》更是显示,在604家CTTI来源智库中,高校智库348家,占58%。高校智库堪称数量庞大,但不同程度存在“量”“质”不符、投入与产出不匹配等问题。

就湖南来看,2015年省委确立的首批7家省级重点智库中,有4家为高校智库。我省高校智库建设虽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但仍存在定位不准、职能不清、队伍不强、研究不精、贡献不够的问题。加快提升高校智库建设质量,必须不断提升站位、转变观念、优化结构、建强队伍,不断凝练特色、推出精品成果,增强高校智库的精准性、影响力和贡献度。

必须提升站位。政治性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最重要的特色,高校智库必须把智库建设和高校“四个服务”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起来,强化“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开展战略性问题研究。智库研究人员必须提高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智库研究要坚持客观公正的研究立场,采用理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提供切实有效决策建议,始终为党分忧、为国献策、为民谋利。

必须转变观念。我省高校智库要坚持“立足湖南,服务全国”的目标定位,努力突破本土化视野缺失的瓶颈。要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问题,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加强资源整合,始终把产出优秀智库成果作为智库工作的核心环节,不搞低水平、重复性建设。要坚持服务导向,面向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紧盯湖南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急需开展研究,提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湖南方案”。要坚持“顶天立地”,主动走出高校、走向社会,把专家学者自身的学识成果与国家、湖南火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智库研究真正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围绕人民群众关切,努力推出一批具有针对性、前瞻性、时效性、学理性、科学性、实证性以及可操作性的智库成果精品。

必须调优结构。要理顺科研管理与智库建设的关系,我省高校智库管理工作大多挂靠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从当前现状来看,一些科研管理部门不能适应智库发展的需要,仍然沿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智库的建设发展。管理体制调整势在必行,对以学术为导向的基础研究科研机构与以应用为导向的智库研究科研机构应分类建设;要强化考核,实行业绩主导、滚动建设的目标管理及动态调整机制,一些无成果、空心化、不落地的高校智库必须坚决予以撤销;要规范管理,扎紧智库新机构申报入口,有效整合科研力量,强化协同创新,防止同质化、低效率的智库建设;要加强对现有校内智库机构的管理与考核,避免学术资源浪费。

必须建强队伍。人才是智库的第一资源,是智库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培养和打造高校智库队伍是高校智库建设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在智库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内外互补、结构合理、有特色高水平的智库专家队伍。要创新业绩评价办法,不断增加智库成果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课题申报、绩效考核等过程中的比重,引导和支持教师投入智库研究。要通过选派智库人才到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交流挂职、协同研究等方式,进一步畅通高校智库与政府、社会之间共享研究成果、共育智库人才的渠道。

必须精研成果。智库成果是智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出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智库成果是高校智库发展的必由之路。我省高校要坚持“立足中国大地办大学、结合发展需求建智库”,深刻把握智库研究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统筹智库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要建立高校智库与地方党委政府部门交流联动机制,主动了解政府决策需求,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为国家与地方政府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咨询与资政服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是要重点围绕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聚焦“五个强省”建设重大任务,突出“贯彻发展新理念、转型升级补短板”的主题,推出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智库成果,不断提升高校智库服务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


努力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贡献智慧

国防科技与军民融合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是军民融合发展重点,尤其要突出抓好重点领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依托学校打造“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和“两个高地”的特色优势,积极探索国防科技前沿交叉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道路破解难题,为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诤言、出实招;在军队改革的历史大潮中不忘初心、顺势而为、蹄疾步稳、奋力前行——既是“国防科大智库人”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也是我们早日跻身国家高端智库行列的基本前提。

国防科大在这次军队改革中设立了专门的“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考量,就是要服务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加大先进科技成果向军工生产能力、武器装备研制能力和部队战斗力转化运用的力度,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贡献力量。

探索如何融入区域发展体系,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课题。湖南是一个军工大省,与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一大批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在湘得到了转化运用。在“银河——天河”、北斗导航、风电叶片、磁浮列车、激光陀螺等工程型号领域和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体制机制方面,湖南二十几年如一日,敢为人先、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军民融合发展路子,取得了丰硕成果。对这些经典案例,我们要找出其中蕴涵的普遍性矛盾和一般性规律,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提供示范经验,为党委政府决策和制定战略、政策提供对策建议。

要善于运用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深入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内在机理和历史经验。钱学森是我国系统科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也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重要开拓者。从美国回到祖国后,钱老从新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开创了国防科技前沿交叉学科与技术发展事业,走出了一条在党的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独特制度优势、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技术和尖端装备军民融合发展道路。“银河——天河”等则代表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在改革开放时期达到了新高度。

要依托国防科大在综合化学科体系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高性能计算和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技术优势,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手段,查找技术短板、识别技术欺骗、精准技术预见,努力探索国防科技前沿交叉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特点规律、未来走势和应对策略。

要特别注重坚持面向国防科技前沿交叉领域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着眼推动我军建设向质量效能型和科技密集型转变。应吸取二战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在科技领域处理“军民融合”相关问题的经验教训,密切关注当今世界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军民融合”的最新动向,紧贴国防科技前沿发展,特别是国家和军队重大科技计划,深钻细研国内外军民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特点规律,紧贴湖南“一核三极四带多点”空间布局,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聚焦海洋、空天和网络信息等重点战略领域,为湖南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注入创新驱动发展的“军民融合动能”。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主席就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提出了要求。作为新组建的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奋勇拼搏,把握好将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深深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的基本要求,秉承在国防科技前沿交叉领域科研活动全过程、全链条切实贯彻“军民融合”的理念,不仅努力探索国防科技前沿交叉领域各相关学科理论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还要顺应“经济新常态”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大逻辑,积极探索在国防科技的产、学、研、用不同环节之间,以及国防科技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之间实现“交叉融合”“军民融合”的有效途径,为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发出“科大声音”、形成“科大方案”、打造“科大模式”贡献智慧。

(执笔:曾立,系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首批智库领军人才)

加紧培养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合格人才

周湘智

人才是智库最核心的资产。近年来,我国新型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成效明显、来势看好,但总体上仍呈现“不够用、不管用、不适用”的格局,仍普遍存在“有人手的多、有人物的少,书生意气的多、能接地气的少,发现问题的多、破解问题的少,注重成果的多、注重效果的少”等现象,培养造就一大批合格智库人才已迫在眉睫。

智库人才与学术人才是不同类型的人才

现实中一些人把智库人才与学术人才不加区分地对待,事实上,两者既有联系更有区别。管理学家诸大建曾提出著名的“三分法”:传统学者主要走的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普朗克路线”,党政机关的政策研究者走的是从实务到实务的“爱迪生路线”,智库学者走的则是理论与实务双向互动的“巴斯德路线”。

事实上,学术人才研究选题往往基于个人兴趣,智库人才研究选题主要基于现实决策问题的倒逼;学术人才的使命主要是发现知识、论证知识与传承知识,重在研究“为什么”,而智库人才更多的是运用知识服务决策,重在研究“怎么做”;评价学术人才的主要标准是理论上的建树和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评价智库人才的主要标准是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和在决策层的影响力。

智库人才有三大类型

智库人才主要包括掌舵人才、研究人才与行政辅助人才三种。

掌舵人才是智库的领军者与“大脑中枢”。智库掌舵人的主要职责是科学确定智库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定位与战略步骤,科学配置整合内外资源,负责领导整个智库的进退行止。一个优秀的智库必然有一个强大的、开拓型的智库领袖。

研究人才是智库的“战斗部队”和 “颜值担当”。智库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研究人才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来开展。智库研究人才的主要职责是产出和传播优质的政策思想、政策方案,应该“既有理论性的机制解释能力,又有应用性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是“理论家+技术员”。

行政辅助人才是智库得以正常运转的坚强后盾。现代智库间竞争日益体现在智库执行力、回应力与保障力的比拼上,行政辅助人才的主要职责是执行智库掌舵人的战略部署,为智库研究人才创造良好工作条件、提供有力支持。行政辅助人才既指身处高层、中层的管理者,也包括了担负着文秘、图书、信息、财务、外宣、勤杂等工作的服务者,是智库发展高度依赖的“扶手”。

多渠道培养造就智库人才

补齐智库人才短板,必须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各智库都紧缺人才,如果靠从其他地方“挖”,要么无人可挖,要么成本太高;从国外引进人才则容易“水土不服”。与此同时,一些智库现有人才还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解决智库人才短缺问题,应采取“以我为主、引进为辅”策略,注重激活存量、储备增量、提升质量,着力营造人才成长的沃土良田。

悉心育才。智库掌舵人才培养要以领导有方、务实干练、开拓创新为要求,大力提升其战略思考谋划能力、内部组织管理能力、外部资源获取能力;研究人才培养要以打造决策咨询大家、报告撰写专家、政策宣讲名家为目标,大力提升其战略预测能力、深入调研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文本写作能力、项目获取能力、对外传播能力;行政科辅人才培养要以克服服务不足、不均、不便为重点,大力提升其任务落实能力、信息开发能力、财务保障能力、自媒编发能力、机构营销能力。要争取每年送一批人员分别赴知名智库访学、下基层挂职锻炼、到相关职能部门跟班学习,以拓视野、明差距、夯基础,接地气、去娇气、增底气,近决策、换思路、强应用。组织人事部门应设立智库人才培养专项,同时在高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专业下开辟专门方向,以培养各类智库专才。

科学用才。要有善待智库人才的诚意。智库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升级版”,党委政府与高校院所要营造强大人才磁场,使智库人才进得来、留得下、用得好。要有善用智库人才的措施。做到用当其长不埋没、用当其时不耽误、用当其位不浪费,实现个人专长、团队优势之间的最佳匹配。要有善管智库人才的能力。按照全面化、数字化、差异化原则,分类制定智库人才业绩考核与奖惩办法,促使智库人才不仅出勤,更出力出彩。

尽力纳才。要注重解放思想、破除偏见,树立正确的智库人才观,注意吸纳那些博中有专、专博相济的“T型人才”,对基层党政部门的“文字高手”、传媒界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理工科背景人才等,应适当降低门槛,大胆延揽。组织人事部门应加大“旋转门”的双向开启力度,安排一些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到智库工作,进一步改善智库人才结构,优化智库管理文化。要采取弹性聘任制度,吸收离职官员、企业高管等熟悉政府运作、了解一线实践的精英充实到智库来,尽快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内外互补、结构优良的智库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扎根湖湘大地 办好新型智库

湘潭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并将之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5年来,我国智库事业快速发展,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校具有人才聚集、知识创新、学科齐全、综合性强等突出优势,其智库建设应在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湖南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根三湘大地,聚焦“深水区”,勇探“无人区”,助力“超车区”,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汇新智、出新知、育新人。

——聚焦“深水区”,破解改革难题。

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仍有待解决,利益格局调整尚未完全到位,改革瓶颈愈加凸显。这些情况在湖南主要表现为: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改革攻坚和法治建设还需下更大功夫;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民生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湖南继续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湖南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应当聚焦我省改革“深水区”,在思路把握、规划设计、问题研究和成果呈现上,真正做到思湖南之所急、办湖南之所需、解湖南之所忧,破解发展难题。要强化高校智库与党政智库、企业智库、社会智库及实务部门的合作,加强高校内部学科协同,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深度融合的智库协同机制。2017年,湘潭大学中国区域发展与治理研究院承担“研究阐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10项重大招标课题中的6项,为湖南改革“深水区”的利益格局调整贡献了新理念。

——勇探“无人区”,实现创新发展。

当今社会,重大创新难度日益加大,爆发性创新越来越少,需要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无人区”中,以极大的勇气持续不断地积累技术和突破理论,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未来5年是湖南推动发展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重塑经济空间、厚植发展优势的黄金时段,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是建设创新型湖南、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湖南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发展基础好,部分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条件有能力取得更大突破。湖南应以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瞄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勇探“无人区”,寻求新突破,走出原创新路。

在大力创新的征程中,湖南高校特色新型智库要有使命担当——聚力重大项目与核心技术攻关,提前组建决策咨询智库,积极贡献智慧;为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资金链的无缝对接,合理规划,科学设计,提供指导。近年来,湘潭大学《关于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战略的建议》《关于加快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模式转变的建议》《湖南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修订草案)》《四大体系:谋划创新发展新格局》等研究成果,为创新湖南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助力“超车区”,引领中部崛起。

实现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个强省”发展目标,实现“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湖南创造”转型、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我们以时不我待的意志,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实现弯道超车,在中部率先崛起。各大智库应深入研究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重大课题,为党和政府决策当好“高参”。

湖南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应紧扣湖南“一带一部”独特区位优势,为湖南实施“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发展战略积极献策,深度融入长株潭衡“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建设,主动参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切实承担理论创新、思想引领和价值创造的重任。近年来,湘潭大学围绕湖南弯道超车等发展主题,推出了一批高质量智库研究成果,近3年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位居湖南省首位。《一带一部:奠定区域自信新高度》《三个着力:聚合建设新湖南的磅礴之力》《大数据背景下湖南公共安全治理困境与对策建议》等成果,为湖南加快实现中部崛起和“五个强省”建设提供了新方案。

(执笔:周益春,系湘潭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