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市州新闻 > 正文
三湘南湖大市场30年的变迁
2018-04-08 11:40:00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廖慧文] 字体:【

欧阳倩

湘湖管理局,系长沙市芙蓉区代管行政单位,也许不被人熟知,但其所辖的三湘南湖大市场,却是家喻户晓。二者的关系是:湘湖管理局与湖南省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总公司、湘湖街道,3块牌子、一套人马。

近日,记者漫步在整洁宽敞的三湘南湖大市场,很难想象,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鱼塘。

业态之变:渔场——市场

现在的老湘湖人还能记得曾经渔场的模样:一口接一口的鱼塘间夹杂着泥泞道路,破旧的房屋不规则地“站立”在水塘边,空气里弥漫着阵阵鱼腥味。1600余名渔民守着这些鱼塘生活,雨天房屋漏水、雨水倒灌,寸步难行;晴天骄阳烤着水面,热气扑面。

上世纪90年代初,湘湖渔场开始填湖建市场。水域逐步“分裂”,被建成12个专业小市场。

这是长沙首批专业市场群。彼时,长沙城市扩容刚起步,随着家装观念的转变,建筑、建材市场像开闸的洪水般涌进城市。灯具、石材、地板、洁具、布艺……一件件代表全国最新工艺的产品,汇聚在此。

2002年,湘湖管理局整合分散的市场为三湘南湖大市场,分家电城、建材城、灯饰城、汽配城等4个片区。至此,渔场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身份之变:渔民——市民

当年,长沙城区三分之二居民桌上的鱼都来自这个渔场。渔民以捕鱼为生,即便起早贪黑,也只是勉强过日子。捕鱼是个辛苦活,今年51岁的老居民王智德介绍,冬天捕鱼水温很低,渔民总是要先喝几口白酒,暖暖身子再下去,很多渔民都有严重的风湿病。

渔场没了,渔民呢?他们放下渔具,不仅“洗脚”进城,而且穿上制服,成为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总公司的职工。

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到招商、管理,他们参与其中,也享受发展红利。王智德说:“起初渔民抱着试试的态度参与,现在我们很多买房买车,还有退休工资,心里很踏实。”

2014年,市场面临一个历史性选择。是外迁腾地改做房地产还是原地提质升级改造?

湘湖管理局召开民主大会,所有人员参加。改造和搬迁,利弊在哪?如何执行?都一一说明。一番权衡,95%员工支持改造。

湘湖管理局党工委书记李明权动情地说:“在整个市场发展过程中,我们充分尊重职工意见。渔民到市民的转变,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城市的主人,而不是在城市讨生活。”

目前,近40万平方米的经营场所已完成改造。硬化路面、增设停车场、装饰外墙、改造电网、增加监控,市场品质有了质的变化。

观念之变:传统——现代

市场作为城市的组成部分,也要紧跟时代。城市在变,市场更要变。一番改造后,售卖产品,早已经不是三湘南湖大市场的“主业”。

石材加工变为展示、设计的窗口;灯饰市场将打造湖南的“灯都”,打造灯具艺术馆;传统的五金市场变为家用五金艺术市场……现在的三湘南湖大市场已向卖设计、体验、理念、展览转变。

服务方式也在变。以智能家居市场为例,以前是消费者多次上门,现在是一次进店后,由销售员工上门服务。

过去大家是玩渔网,现在开始玩“电网”。不仅走出去,还主动“触网”。湘湖管理局成立三湘南湖云商公司,市场内各类商贸均可以进行网上产品展示和线上交易。

电商、智能,这些新时代的符号和元素不仅走进了市场,也闯进了“老渔民”的脑袋。如今,占地720亩的市场,带动了10万人就业,2017年完成营业总收入2.56亿元。

新观念催生新姿态,曾经的渔民现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品质长沙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