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三湘时评丨对症下药治疗“精神贫困”
2018-03-26 06:56:26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谭思敏] 字体:【

陈文娟

扶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一些“深度贫困”和“顽固性贫困”问题日益显露。近期,笔者走访一些乡镇、农户家庭时发现:这些“深度贫困”和“顽固性贫困”主要来源于精神上的贫困。

走访中,不少乡亲坦言:现在党的政策好,只要身体健康、能吃苦,就完全可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但现实生活中,却有极少数人虽有劳动能力,但不愿流汗,拈轻怕重、眼高手低;有的长期处于偏远封闭的环境下不思进取、甘于贫困;还有人虽有脱贫致富的愿望,但是因为缺乏技能,难以找到致富的门路。

这种因精神贫困而难以摆脱贫困的人群尽管属于少数,但是其反向影响很大,可以说是地方整体脱贫工作的负能量。这种人“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上门来的扶贫干部表现麻木,甚至认为脱贫摘帽是政府和干部的任务,一味“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一些地方还出现争着戴贫困户帽子的怪象,这种怪象不仅增添了让贫困户走出贫困的难度,也让一些扶贫干部产生消极情绪和挫败感。

扶贫攻坚不能由政府和扶贫工作队“包打包唱”,对那些因精神贫困而导致绝对贫困的人群也应采取有效措施,对症下药,激活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

“缺什么就要补什么”。对这些“精神贫困户”,就要采取措施,让其精神上强筋壮骨、自立自强。在办法上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启其智——通过教育开阔他们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潜能;强其志——要激活他们潜伏的自尊意识,培养他们以劳动为荣的价值观,要充分发挥脱贫典型的影响力,让脱贫典型成为最接地气的“乡土教材”,激励贫困群众自尊自强;富其技——对于那些有志于脱贫致富但苦于本领缺乏的人,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加强技能培训,让他们在社会各方的帮衬下,凭一技之长找到发家致富的门道。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对于精神贫困者,这是最好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