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航天梦里寄湘情——走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湖南人
2018-02-14 08:49:26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肖秀芬] 字体:【

航天梦里寄湘情

——走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湖南人





图① 2月9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控人员在检测设备,为发射做最后的准备。

图② 2月12日晚,参加北斗三号工程第三次组网卫星发射任务的湖南科研人员及家属乘飞机回家过年。

图③ 90后邓凯是指控中心调度指挥员,老家湖南郴州,大学毕业后主动选择来到西昌工作。

图④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前,科研人员正对北斗卫星进行吊装作业。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摄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春节前夕,两颗北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之际,记者走进了距离湖南1000多公里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有幸遇见了一群在此拼搏的湖南人。他们岗位不同,经历各异,但都把最美的年华留给了中国的航天梦。

发射完北斗卫星,回家过大年

2月12日晚间,西昌青山机场,一架飞往长沙的航班在星空中启程。机上,有一群特殊的乘客赶着回家过年。几个小时前,北斗三号工程第三次组网卫星发射圆满成功,在巨大压力下高速运转了一段时间的他们,刚刚从各个岗位撤下来休息。

登机前的等待中,央视新闻联播播出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消息和北斗三号工程卫星发射成功消息,大伙纷纷“围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高级工程师任松兴奋地在电视里看到了自己的身影,马上打电话告诉远在长沙的妻子。当听到宝贝女儿在电话中说想爸爸时,想给孩子惊喜的他忍不住“剧透”:“等下我就坐飞机回来陪你啊。”这位喜欢长沙的湖南女婿,一年难得和家人团聚几次。“测控是获取数据,通信是保障数据的传输,就像车子和高速公路的关系。”任松非常形象地给记者介绍。

穿着工作服的邹海彬,拎着苦荞等大包小包特产在候机。这位技术部的数据专家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7年了,妻子带着1岁多的儿子在长沙工作守家。“最近发射任务高频率,半个月一次。今天北斗卫星发射升空后,还要等到卫星太阳能板展开、进入预定轨道才行,下午5点半还有数据要处理,所以工作服都没换就往机场赶了。”他告诉记者,每次有发射任务,前后要忙20多天,任务完成后还要做详细的分析报告。“这次能休个20天吧,大年初二就回老家冷水江。”

说起来,邹海彬和妻子的介绍人,还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保障部工作的湖南大哥罗俊波。“来西昌20年了,有10多年没回新化老家过年了。去年春节就是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过的。”罗俊波告诉记者,保障部管得宽,吃喝拉撒卫生等后勤事情都要管,特别是在机关工作,协调任务很重。“好多年不见了,这回给乡里乡亲带点吃的回去。”

指挥控制中心里,湖南老乡蛮能干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中心(以下简称指控中心),是离喜悦最近的地方——每回卫星发射之后,这里便会宣布那激动人心的几个字“卫星发射圆满成功!”2月9日下午,一场完全模拟卫星发射流程的全区合练结束后,记者来到这里探访,没想到找到了4位湖南老乡。

指控中心主任刘剑锋老家在邵东,大学毕业来西昌工作19年了,参加了100多次卫星发射任务。“爱人在中心工作,父母也早就接过来一起生活,家就安在这里了。”

他告诉记者,第一次参加发射任务是来西昌一年多的时候,很兴奋也紧张得很。“当时是在发射场操作设备天线,以找到最好的跟踪角度,因为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一手调上下方向,一手调左右方向,而且两只手调的速度有快有慢,很不习惯。现在操作的自动化程度高多了。”

过去中心一年发射一两次卫星,能遇到发射都让别人羡慕。“这几年发射任务非常密集,有时半个月一次发射。现在的年轻人工作一两年,能参加上十次发射。这也说明国家强大了,每一颗卫星发射投入数以亿计,背后是国家强大的财力支撑。”他感慨道。

“虽说参加了很多次发射任务,但还没有现场看过卫星发射,也许这个愿望要到退休后才能实现了。”没想到这位老乡藏着这么一个梦。

30岁的工程师胡杰老家在常德,是指控中心指挥显示分系统指挥员,见证了近50次卫星发射。卫星发射前4小时和发射后4小时,指控中心就是最忙碌的时候,胡杰负责指控大厅软硬件及第一排操作人员的管理调度。

2010年刚工作时,他便参与了指控中心三维仿真软件的升级换代。他向记者解释:“火箭起飞后,光学望远镜能跟踪火箭飞行,但遇上天气不好或其他情况,望远镜只能跟踪一小段时间,如果想了解火箭飞行的状态,最直观的办法就是用仿真的方式呈现火箭飞行轨迹。”

软件国产化的过程并不容易。第一步是先把国外软件升级成国产软件,第二步是把国产软件变成源码可控的软件。“目前我们已经用了国防科大开发的麒麟系统,实现了源代码自主可控,成为国产化示范单位。”

“每次卫星发射前,紧张吗?”不紧张,因为我们前面的工作都做得很扎实,通过好几次状态检查后,才确认能够参加任务。每次有任务前,都会回想以前出现过的问题,预想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提前想好解决办法。”胡杰自信满满。

90后邓凯是指控中心调度指挥员,老家在郴州。大学毕业后主动选择来到西昌,刚一来,他便参与了国产麒麟操作系统下任务软件的部署和调试。

“虽然工作中充满了挑战,但是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想一直干下去。”小伙子对这份工作充满热爱。

“有时候任务发射成功,新闻上有报道时,爸妈就会很骄傲地和亲友们说‘我儿子在那边’。” 邓凯笑道,“可以这么说,我爸妈因为我在西昌工作,也关注了西昌这个地方。以前他们可能对航天事业不太关心,现在不仅是西昌,其他发射场发射的任务,我爸妈都会很关心,也会来咨询我。”

同是90后的邹祎老家在衡阳,在指控中心负责测控系统的重要参数显示。来这里一年多,已经参加了八九次卫星发射。

“第一次参加卫星发射,非常自豪。如今,新鲜感慢慢退去,取而代之的是责任。嫦娥奔月,夸父追日,我觉得这是流传在中国人血液里的追天梦。”邹祎说道。

吃多了川菜,邹祎很想念爸妈做的菜:“不管他们做的啥菜,都好吃,我想念那种家的感觉。”在这里,他交了个女朋友,在成都上班,平时见面并不多,但感情甜蜜。“为了祖国的事业,拼了!”他说。

国防科大人的湖南情结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问起有没有国防科大人,得到的回答通常是:好多,好棒。很多人虽然只在湖南求学几年,但与母校、与湖南的缘分是一辈子。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袁家山测量点机上总体岗位刘晓东,就是去年从国防科大毕业分配来的,负责测量点某台设备的总体情况。他碰上了高密度的发射期,已经参加了六七次任务了。“记得第一次就是参加北斗三号工程第一次组网卫星的发射,很幸运。”刘晓东说。

卫星发射通常是在半夜,熬夜是常事。“我们要提前4个小时进机房,最紧张的时刻是从火箭出山到随后几百秒,始终保持对火箭的有效跟踪,采集火箭实时图像信息供决策。这几年国防科大分到我们测量点的师兄有三四位,有一位师兄还和我一个组呢。”刘晓东告诉记者,挺怀念浏阳豆豉蒸湖南腊鱼腊肉的美味,“当时托湖南同学的福,带给我们品尝的,还想吃呢。”

程鲲和泽仁郎降都是四川人,先后从国防科大毕业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如今在同一个办公室。程鲲说,难忘在湖南求学的4年,工作后一直忙,也没回过母校,希望毕业10年时有机会回校和同学们相聚。泽仁郎降告诉记者,他喜欢湘菜,还记得黄兴路步行街好多小吃,特别是臭豆腐吃得多。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天王山测量点工程师李杰,难忘在国防科大长大的经历。他来西昌后,25年观云测雨,为发射提供第一手的雷达回波资料。

天王山站点,离最近的菜市场有30分钟山路。这条山路,他走了近25年,“以前还是泥巴路,遇到下雨天,满脚泥。”

“也挺想念老家的。”李杰对父母抱有愧疚。今年过年,他将带着妻子女儿去深圳和父母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