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无问西东”的湖大记忆
2018-02-07 07:14:40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谭思敏] 字体:【

湖南大学图书馆(1938年4月10日被日机炸毁)。

皮宗石校长

1945年9月15日,抗战长衡地区受降仪式在湖南大学举行。

临大学生曾借读之湖南大学第二院。

编者按:

近期,一部热映电影《无问西东》四代人的四个故事让天寒地冻中的长沙人热血沸腾。“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这句清华大学校歌中的歌词再次被唱响。电影中西南联大的青春故事与炮火相伴,格外动人。此文通过大量的史料,再现西南联合大学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在岳麓山下的烽火岁月,为大家开启那段值得铭记、“无问西东”的湖大记忆。

张泽麟

1937年7月7日当天,湖南大学刚刚获批改为民国第十五所国立大学。当晚,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宣布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

长沙临时大学为后来创造中国教育史上奇迹的西联联大的前身,湖南大学校长皮宗石担任长沙临时大学筹备委员,参与临大筹备;湖大还接收了来自战区的流亡学生和遭驱回国的留日学生共300余人借读,用立德树人的事业赓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

长沙临大正式上课日为西南联大校庆日

经过紧张筹备,长沙临大于11月1日正式上课。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大的校庆日。长沙临大共设有文、理、工、法商等四个学院,其中理学院和工学院二、三年级学生大都在湖大借读。

临时大学为何选址长沙?当时在临大就读的张起钧曾回忆:“北方时局日紧,清华早有戒心,新购的图书、仪器等物,就决定不运北平,都暂寄存于湖南长沙城外岳麓山湖南大学,现在正式离平设校,就一搭两便,选定在长沙了。那时恰好在小吴门外韭菜园有一座美国圣经书院是空着的,于是就租用这一学校,连同其在南岳白龙潭的分院校舍,学校办公处所及理、工、法三院,以及这三院的单身教授,都住在韭菜园圣经书院的院本部。而文学院,包括教授们,都远去衡山南岳,住在白龙潭圣经书院的分部。”至于图书仪器方面,“实验只能做些简单的,有许多处是借重湖南大学。”

南开大学一位名叫云镇的学生,由天津乘船赴青岛,在青岛火车站遇到陈寅恪先生同行南下,由胶济路往济南,复从徐州转陇海路过郑州,再经武汉而抵长沙。他在《津湘滇求学记》一文中描述了在湖大的借读生活。“该校是在山脚之下,我们住在八字墙宿舍,每人每月由学校领法币六元,除理发洗澡外就是包饭费,一日三餐,抗战初期湖南物价尚称平稳,三角钱的客饭,会给你炒一大盘肉丝。在宿舍每到开饭,工友叫一声‘呷饭克喽!’大家即向饭厅集合用餐。如果因事进城返校时已错过开饭时间,可以到厨房要一碗米浆就豆豉炒辣椒,免费供应。平时零食喜食花生“大红袍”及凉薯。岳麓山下有一爱晚亭,风景颇美,靠校区后面还有一座麓山寺碑。上山不远有黄兴先生及蔡锷(松坡)将军纪念馆,又有一新建墓地为某将军墓,都是我们跑警报常去的地方,坐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敌机在城中上空的活动。”

清华教授杨树达先于5月只身返乡探父,皮宗石校长登门请他留任湖大教授,其眷属始于7月底脱离危城回长团聚。杨先生遂于8月致函清华请假获准,正式移席湖大。孰料不久,清华即迁来长沙。与故友在麓山下重逢的记载,频频见于他的日记。

清华浦薛凤教授未携家眷,独自来湘。授课余暇,他经常到湖大访友游山,以抒苦闷。 “予有一次游山,来去在江边等候渡船,各费一二小时之久。清华建筑在岳麓山之麓左家垅附近,曾去数次。则见巍巍然三座洋楼,轮廓已具,无数工人正在进行工作。然而不久即感材料缺乏,不能如期竣工,即使竣工,亦不能用。”某日,在空军供职的清华校友周思信来到长沙,浦薛凤约他与临大教授同游岳麓山,他们讨论了我国空军的状况。浦薛凤写道:“吾仅曰闻吾空军精锐达五百,恐尚非事实,大约三百架总有。伊默然无语良久,始摇其首,嗣后始知能升空格斗或投弹之飞机数目,远在一般常人所习知所猜想之下。”

浦薛凤笔下的孔恒兴号,是湖大门首的一家饭铺。老板孔兰生,自清末到书院服务,湖大一舍的伙食也由他承包。孔家店有一副门联:“是圣人裔,结名山缘”。孔老板为人通达,有些欠债的学生在毕业工作多年后,才到孔家店了清债务。

借读生在湖大把救亡工作写入同学会章程

除了长沙临时大学的同学,湖大还接纳了来自平、津、宁、沪等地的流亡学生和遭驱赶回国的留日学生共300余人借读,彰显了“纳于大麓”的襟怀与担当。1937年9月5日,教育部电令湖大收容100名战区学生借读。湖大经两次登记与严格审查,并举行甄别考试。10月15日公布合格名单,共收容借读生157名。1938年2月10日,湖大新学期开始了,除一部分参加民训工作及往受特种训练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已陆续返校注册。鉴于临大西迁昆明,失学者将增多,湖大仍决定自该学期起再收容借读生120名,其中男生100名,女生20名。

这些借读学生,成为一群特殊的新湖大人。他们说着各种各样腔调的国语,穿着不同的制服和校徽,成立了借读生同学会,把救亡工作写入章程,与湖大同学一起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文化活动。

北大、清华的地下党员合组中共长沙临大支部

早在1921年,在湖大的重要前身湖南商业专门学校就成立了湖南高校第一个党支部。

抗战爆发后,湖大进步学生组织的读书会、歌咏队应运而生。来到湖大借读的临时大学等高校学生中,很多人曾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并有一批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他们行装甫卸,即联络湖大学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11月,北大、清华的地下党员合组中共长沙临大支部,受中共湖南临时省委、长沙临时市委领导,由当时在湖大借读的丁务淳任支部书记。1938年2月,中共湖南大学支部正式恢复。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民先队”“明日社”,出版《明日旬刊》宣传抗日主张,组织学生读书会阅读《论持久战》等书籍;发动党员和进步学生深入群众组织,争取党员和进步力量入选学生自治会;组织开展对第20集团军战时步兵干部训练班国民党军官的工作,使他们支持抗战;邀请八路军驻湘代表徐特立、进步人士茅盾来校公开讲演。自此,湖大打开了抗日救亡运动新局面,并吸收了一批进步学生入党。

徐特立在给中共中央的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这里的工作完全是湖大学生同志活动建立起来的。”国民党顽固派也惊呼:“共产党在岳麓山挂起了红旗。”

湖大成为唯一一所举行抗战胜利受降仪式的中国大学

1938年4月10日,临大西迁后,湖大、清华惨遭日寇第一次轰炸,湖大学生黎圭、之江大学借读生曾友松、工友陈玉泉被炸死,师生平民死伤百多人。《新华日报》指斥为“毁灭我国文化的暴举”,茅盾先生也撰写了《记两大学》一文揭露日寇暴行。同年10月,湖大被迫西迁辰溪,七年烽火,未再流徙,成为始终坚持在战区前线办学的一所国立大学。

1945年9月15日,抗日战争中国战区长衡地区受降仪式在当年长沙临大同学借读的湖大科学馆举行,湖大成为唯一一所举行抗战胜利受降仪式的中国大学。

1945年12月8日,湖大全校师生投票赞成在自垫旅费等条件之下,率先复原岳麓山开课,成为战后最早原址复原办学的中国大学。

为救济湘中南区的失学青年,湖大于这年11月在长沙举行了第二次招生考试,新生人数达500多人,全校学生共1300多人,遂借用清华大学左家垅校舍一栋设立第三院,作为新生院和商学院院址。湖大校长胡庶华还提出,从溁湾市至左家垅设立“麓山自治实验区”,并建议政府“将清华大学之临时校舍全部拨与湖南大学”。

长沙临时大学在湖南的办学时间虽然只有一个学期,但是为后来西南联大的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大学的西迁壮举,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今天,唯有校园随处可见的遗址,向人们诉说着学府弦歌不辍的坚韧与坚持。

(作者系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