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市州新闻 > 正文
“戏窝子”火了
2017-11-04 08:36:02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胡泽汇] 字体:【

“戏窝子”火了

湖南日报记者 蒋剑平

通讯员 杨能广 孙贤亮

“十九大喜讯传山村,男女老少齐欢欣。乡村振兴战略强,石柱明天更辉煌……”10月30日一大早,新邵县巨口铺镇石柱村几名文艺骨干凑在村活动中心,创作快板《乡村振兴石柱美》。村党总支书记李义君对记者说:“我们村党总支、村委会正在组织大家多编排一些节目,不久要搞一台宣传十九大精神的晚会。”

白天种田或务工、经商,晚上排练节目;农忙时侍弄土地,农闲时登台演戏……这是石柱村一批村民的生活方式。作为新邵县有名的“戏窝子”,石柱村如今越来越火了。

男女老少喜欢唱戏

石柱村距新邵县城近50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8公里,与隆回县接壤,位置较偏僻,现有村民700多户2300余人。

但长期来,石柱村村民热爱戏剧,男女老少都能来几段花鼓戏或祁剧唱段,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上世纪50年代,村里成立了祁剧团和花鼓剧团,唱戏不但成了村民们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成了他们养家糊口的重要经济来源。

如今,在石柱村活动中心,还珍藏着一面“复兴剧团”的团旗。村里“老戏骨”孙光华告诉记者,1958年,石柱村复兴剧团一批骨干受邀在贵州演出,节目大受欢迎,连续演出1个月。当地人为表示感谢,特地制作了这面团旗。

演出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后,石柱村以孙光华、孙义生、孙应球、陈名友、陈俏等为代表的老戏迷聚到一起,决心将村里的戏剧传统传承发扬下去。他们发动“老戏骨”们搜集整理传统剧本,并从邵阳和邵东等地请来专家,排练了《李世民游凤凰山》《灵通山》《三请梨花》等传统祁剧。除了本地外,他们还到邻近的隆回、新化、冷水江等地演出,逐渐有了名气和影响。

近10年来,新邵县委宣传部和县文化部门高度重视石柱村戏剧文化品牌打造,在经费安排、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建设一支半专业、高水平的农村演出队伍,今年8月,在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支持下,石柱村祁剧团升格为直属县文广新局管理的新邵县万春祁剧团,并在民政部门注册。目前,祁剧团共有专职演员26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7岁,最小的25岁。

采访中,万春祁剧团法人代表、团长孙楚华拿出一本2017年新邵县演艺惠民下乡日志表给记者看。据上面记载,仅今年9月22日至10月24日,他们受县文化部门委托,完成了在县内8个乡镇48场祁剧演出任务。目前,石柱村的祁剧团共排练了传统剧目120多本,每年在县内外巡回演出约100场。

在祁剧团带动下,石柱村又相继组建了唢呐、花鼓、管乐、舞龙和街舞5支演出队。演员不仅有本村的,还有来自周边8个村的文艺骨干,总数达到200多人,形成“多兵种”的文化集团军。村里还将村委会旧址改造利用,成立了村文艺活动中心。

社会风气越来越好

石柱村党总支副书记、万春祁剧团副团长陈俏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一家建材店的老板。陈俏唱戏、作曲、吹奏等样样拿手,如今务农、唱戏加上经商,收入十分可观。

不仅陈俏,石柱村村民中有文艺特长的,普遍过上了小康生活。今年受邀参加祁剧巡演的演员,县里按场次发放演出费,他们一个个既有“名”也得“利”。

村党总支书记李义君高兴地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这让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们受到极大鼓舞。时下,农活已不那么繁忙了,他们自发在村活动中心门口搭建露天大舞台,配备了音响和字幕屏,每天在这里排戏、唱歌、吹唢呐等。大家各显身手,让偏僻的小山村显得格外热闹。此外,舞龙队、街舞队也在积极排练,为春节时期演出做准备。

村民刘爱华过去是个“麻将迷”,现在她参加了腰鼓队、舞龙队,还每天跳广场舞,忙得不亦乐乎。

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村风文明。在石柱村,现在打牌赌博等现象基本看不到了,社会风气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