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市州新闻 > 正文
“和平名城”展新姿
2017-09-13 07:27:41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谭思敏] 字体:【

“和平名城”展新姿

——写在芷江侗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之际

湖南日报记者 黄巍 肖军 通讯员 龚卫国

清新隽秀一热土,蓬勃朝气溢名城。

徜徉于国际和平文化名城芷江,见到的是四通八达的路网、鳞次栉比的高楼、宽阔整洁的街道、绿树掩映的农村、气派典雅的民居,听到的是人民群众由衷的赞美之声。

金秋时节,芷江侗族自治县迎来自治县成立30周年,侗乡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记者走城区、进农家,真切感受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芷江在改革创新中奋力前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建好“和平城”

夜幕降临,县城华灯齐放,五光十色,蔚为壮观;潕水河长堤上,岸边亭榭、绿树与城市灯火倒映河面,交相辉映;龙津风雨桥上,游人如织,人们漫步其上,感受侗民族的文化魅力……

“县城面貌日新月异,市民幸福指数攀升。”在县城民族广场散步的居民杨勇军感慨地说,县城先后修建了民族文化广场、丛文阁广场、龙津广场等生活休闲广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乘和平之风,收发展之果。”芷江侗族自治县委书记曾佑光介绍,精心打造和平文化品牌,芷江成功举办了5届国际和平文化节,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通过举办大型有影响力的节会,芷江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围绕“和平城”建设,县城建设全面提质扩容,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项目等。至去年底,芷江城镇化率达到39.6%,中心城区骨架拉开到18平方公里。近年来,芷江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县、国家级卫生县城等。

如今,美丽的芷江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观光。今年1至8月,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286万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达14.3亿元,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产业。

修通致富路

驱车穿行侗乡村寨,一条条宽阔整洁的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像飘落在山间的玉带,把散落在沿线的村庄、山寨串联起来,道路上一派繁忙。

“党和政府把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修到了我们的心坎上。”芷江楠木坪镇联合村村民石继来说起修路感触很深,“过去,村里通往外界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小路,出行很不方便。今年村里修了6公里通组道路,班车也开到了家门口,村里不少人还买了小车。”

“大山深处的农村群众,对路的期盼是最强烈的,路从家门前穿过,意味着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芷江侗族自治县县长王海涛说,芷江有了航空港,通了高铁,为了打通交通建设“最后一公里”,县里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去年,芷江投入3.25亿元,完成了全县95个扶贫村607公里通组公路建设。今年,全县整村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涉及非扶贫村202个,将投资6.5亿元,共建设通组公路1076公里。

“农村公路建设改变了群众‘出行难,致富更难’的困境。”县交通局局长杨殿照告诉记者,公路通到了村组,还直接通向柑橘园等产业园区。每年上万吨柑橘还没有下树,就被各地的经销商预订一空。

化解看病难

走进芷江土桥镇卫生院,崭新的住院楼宽敞明亮,每间病房洁净舒适,不仅配备了挂式电视,还有单独的卫生间,并且24小时提供热水。

“看病方便了,药费不愁了;住院不用再往城里跑了,花钱也少了好多……”土桥镇两户村村民蒋家瑞说,以前大病小病都要跑到县医院,现在一般的常见病到镇里卫生院就行了。

近年来,芷江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力把医改这一民生工程办成人民满意工程。

“‘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如今变成了现实。”县卫计局副局长唐召飞自豪地向记者数起了多个第一:芷江是怀化市第一个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县,第一个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的县,第一个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试点县,第一个产科建设达标的示范县,第一个为农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县,第一个实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县,第一个实行门诊看病10元模式的县……

将“坐堂待诊”改为“送医上门”,农村群众足不出户享受到“保姆式”家庭医疗服务。芷江大力推行乡村医生与农民签约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教育与健康体检等12类45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