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春风“五里”,与你一起
2017-09-10 07:36:51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肖秀芬] 字体:【

春风“五里”,与你一起

——湖南湘江新区在宁乡五里村开展“一推行四公开”纪实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初秋时节,宁乡沙田乡五里村文化广场完成设计方案,经过招投标后,将开工建设。文化广场占地面积3020平方米,由湖南湘江新区投入125万元建设,建成后五里村百姓的文化休闲又多了一个新去处。

今年,是湖南湘江新区在宁乡沙田乡五里村开展“一推行四公开”群众工作的第三年。“一推行四公开”,即全面推行干部联点驻村(社区),公开联系方式、岗位职责、监督机制、考核办法,是长沙市2011年建立并实施的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创新平台和抓手。

春风“五里”,与百姓在一起。来自湖南湘江新区的群众工作组,田间地头听民声,登门入户解民难,再续鱼水深情,赢得百姓点赞。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开展“一推行四公开”群众工作,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致力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到群众满意、基层满意。

“许多村民都没安置好,我怎么能走”

6月底至7月初,湖南遭遇强降雨,宁乡受灾严重。五里村发生滑坡上百处,河堤垮塌1100余米,房屋损毁140多间,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

灾情发生后,群工组迅速行动,和村干部一起转移受困群众。由于转移及时,全村没有一人伤亡。那几天,群工队员黎杰一直在五里村抢险救灾。而他在长沙岳麓区洋湖附近的家,被洪水淹没了一楼。“心里也着急,但五里村受灾严重,许多村民都没安置好,我怎么能走?”黎杰说。

涓水河,不舍昼夜,从五里村穿村而过。涓水河上有一座“千工桥”,刚竣工不久。这座宽6.5米、长30米的桥,是五里村和石笋村3000多村民的出行要道。

2015年6月,千工桥被洪水冲毁,群众出行要绕道几公里,极为不便。经群工组多方争取,总共募集到100万元,其中湘江新区出资40万元,于2016年6月开工建桥。不料,工期遇上汛期,桩机刚一打好,就被洪水冲走。群工队员蔡华说,群工组不知开了多少次协调会、想了多少办法,最终在向群众承诺的期限内建成。

以前的樟木完小,电线老化,门窗破损,墙面斑驳,地面坑洼,连课桌都放不稳。2016年暑假,群工组从新区争取到资金16万元,另外教育部门出资8万元,对学校进行了全面翻修。“现在条件好多了。”校长沈志告诉记者,每个教室还装上了4台电风扇,孩子们夏天不用大汗淋漓地上课了。

“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好的出路”

做群众工作,真心比黄金更宝贵。

3个孩子,大的在读职校,两个小的在上小学;妻子因为脑溢血,生活不能自理。面对这样的家庭状况,62岁的陈佰良整日唉声叹气。

怎么帮助他?“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好的出路。”群工组负责人、湘江新区国土规划局调研员唐志友的观点很明确。

蔡华在和村干部聊天时,听到土地流转政策,眼前一亮。他们找到陈佰良,帮他量身打造了一个帮扶方案:支持陈佰良流转农田,由新区为他添置小型农机,搞规模化种植。

“我们家就像个一岁多的孩子,扶一把就可以站起来,不然就会跌倒。”陈佰良说。今年他流转了农田20亩,尽管遭遇洪水只有8亩田有收成,但他仍然“感觉看到了黎明”。“困难是暂时的,有了群工组的帮助,通过一段时间,我一定能摘掉穷帽子。今后我不但要站起来,有能力了还要回报社会。”

新屋组村民王大可,患有严重的类风湿,行走全靠轮椅。他的女儿王金,被诊断出患有尿毒症后,丈夫觉得是个负担,置之不理。王金受到双重打击,心头布满阴霾。

群工队员多次到王大可家走访,并到医院看望王金,送去救助金。还经常与王金丈夫交心,告诉他男人要有担当。在群工队员鼓励下,王金重拾生活信心,变得乐观起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还经常在微信朋友圈晒起了孩子的照片。

群工组介绍,今年,新区安排专门资金,对特别困难的家庭给予重点帮扶,全年计划资助因病致贫家庭6户、危房改造家庭4户、发展产业家庭20户、特困学生20名。

“困难户家的门,不需要村干部带路,他们都认得”

8月8日,五里村文化活动中心里,鼓声阵阵,村里的女子舞龙队练习正酣。走进农家书屋,10余位村民正在书香中埋头阅读。

群工组为村里新建了文化活动中心,组建了老年文艺宣传队、舞龙队、军鼓队,办起了宣传政策、凝聚人心的“村报”。

甩掉穷帽子,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建强基层党组织。今年,群工组以村支两委换届为契机,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换届后,几位年富力强的“70后”“80后”的加入,使村支两委平均年龄下降到49岁。

五里村75岁的老党员姜秋成说,群工组的干部们“沉”到基层,同吃、同住、同劳动,群众不仅“见得到面”,还“摸得到脚”。7月,蔡华有23天、黎杰有19天在村里。“他们和村干部一起参加抗洪救灾,有时忙到深夜,我们都很感动。”五里村党总支副书记姜晋阳说。

“3年来,群众与群工组同心同德。”70岁的村民彭礼章说,群工组的同志,群众都认识,困难户更加认识。“困难户家的门,不需要村干部带路,他们都认得。”

8公里村道,通往百姓的家门;4个“美丽屋场”,装点百姓的家园;64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百姓的心坎……“‘全天候’倾听群众呼声,‘零距离’解答群众难题。”唐志友说,新区群工组把百姓的诉求放在心间,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有的当场解决和答复,一时不能解决的,都记录在册,积极协调解决。

这种务实的作风,增进了感情,营造出和谐的干群关系,在今年的村支两委换届选举中,五里村实现了零上访、零举报,群众意愿得到了充分体现。“刚到村时,群众称工作队员为‘干部’‘领导’,几个月下来,称呼改了,越来越亲近了,群众的心结也随之打开。”五里村党总支书记傅平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