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他走进了群众心里
2017-09-08 09:36:22 [责编:谭思敏] 字体:【

他走进了群众心里

——追记益阳市政协委员陈艳辉同志

湖南日报记者 陈昂昂 通讯员 刘敏婕

今年4月1日,担任益阳市赫山区驻石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的陈艳辉,还没来得及出门向区委主要领导汇报扶贫工作,就因过于劳累猝然倒地离世。

名不见经传的陈艳辉,也不曾有过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48年的人生,如涓涓细流一般,滋润了乡镇的田间地头,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田。

当民主党派成员:“舵手是核心,水手功不可没”

“只要是抱着爱国爱民、服务社会的宗旨,加入民主党派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就像船只要顺利抵岸,船头的舵手一定是核心,但船边划桨的水手也功不可没。”陈艳辉曾如此描述自己2005年加入九三学社的初衷。

2011年6月,九三学社赫山区第一届总支委员会成立,陈艳辉奔波协调,前后筹划了好几个月。赫山总支成立后,由于办公地点缺乏,经费紧张,陈艳辉带领社员自筹经费开展各种学习和履职活动。在九三学社益阳市委近年的年度支社目标管理考核中,赫山区龙洲支社获得一等奖3次,赫山支社获得一等奖2次。

陈艳辉为人谦逊,关心下属,在同事间有口皆碑。九三学社益阳市委秘书长李序曲回忆,陈艳辉常把表彰和立功机会主动让给别人,积极向组织推荐下属,“他总说,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志吧。”

2015年,九三学社成立70周年之际,陈艳辉被社中央评为全国优秀社员,益阳市仅有2名。

当委员:“为民成为他的习惯”

“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围绕赫山‘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以及赫山人民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力争多出成果、多出精品,为赫山发展多建有用之言、务实之策。”在一份委员述职报告中,陈艳辉如此写道。自2013年起担任第五、六届益阳市政协委员的陈艳辉,每年准备的提案数量在赫山综合组名列前茅,在许多委员心中留下了“实事求是,尽责敢言”的履职印象。

“他非常重视委员身份,关注民生,把‘为民代言’真正放在心上,为民办实事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与陈艳辉相交甚笃、同为市政协赫山综合组委员的金辉感慨。

“陈艳辉从不缺席政协履职活动,尽管他担任区监察局副局长工作特别忙,但无论调研或协商,他必定参加,而且每次踊跃发言,重视维护公平正义。”赫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五届市政协赫山综合组组长王志明回忆。

“未达到录取线的考生通过交纳择校费进入重点高中,不但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而且对其他学生不公平。”在一次市政协全会分组讨论会上,陈艳辉针对当时益阳部分中学招生提交提案,禁止学校收取择校费。

当过教育局局长的王志明对他说的这番话印象深刻,佩服他的敢言敢为,“择校费目前已经不存在了”。

当干部:一心为民的公仆

“艳辉是山村里长大的孩子,基层成长的干部,一直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多年好友刘文斌说,陈艳辉把对国家的忠诚、事业的热爱、生活的热情,都转化成对人民群众无私的爱。

赫山区监察局纪委组织部部长邓瑾回忆,在7年的纪检监察工作中,陈艳辉主办的案件总数达160多件,接到说情、威胁甚至恐吓电话不在少数,但他坚持原则、秉章办事,把案子办得让人心服口服,保持了零投诉。

2017年初,陈艳辉担任赫山区农业局经管站站长。半个月后,他被任命为赫山区驻安化县清塘镇石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此时他已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被医生严令住院休息,但还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扶贫任务。

随后短短51天,陈艳辉带队踏遍了石溪村的9.42平方公里,走访了136户贫困户。他说,“路再远,也要去看,我们再累再苦,也没有贫困户的生活苦。想要了解真实情况,就必须用嘴去问、用眼睛去看、用脑袋琢磨。”

赫山区驻石溪村扶贫队员周建国记得,陈艳辉多次因过度劳累而身体不适,大家劝他回益阳检查,但他总说“先把前期工作安排妥当再去”。

周建国当时不了解的是,陈艳辉在扶贫济困的道路上已经走了30多年。

家在衡龙桥镇的谭彪,7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在叛逆期的他与父亲关系一度十分紧张。陈艳辉主动接近他,帮他调换到妻子蔡小玲任教的班级,18年来对他视如己出。大学毕业后,谭彪到深圳创业,在陈艳辉的鼓励下选择了净水器行业,如今已是一家净水器公司董事长。

在陈艳辉的追悼会上,从深圳连夜赶回的谭彪以孝子身份答礼。当天自发前来祭奠的,不仅有200来名学生和家长,还有许多从各乡镇赶来的群众,许多人跪在他灵前失声痛哭。

当家庭成员:立德修身的典范

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和有智力残疾的弟弟,1992年,陈艳辉从中南财经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城市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到家乡。在亲友同事眼中,陈艳辉处处体现出立德修身的中国知识分子传统。

陈艳辉是父母眼中的好儿子。尽管近年来相继遭遇母亲瘫痪卧床、父亲和岳父罹患癌症等变故,他和蔡小玲顶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却从不怨天尤人。多年来,陈艳辉一直承担着照顾弟弟一家4口的重任,两名年幼的侄女至今仍住在他家中。

陈艳辉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女儿眼里的好父亲。结婚22年来,他和蔡小玲是公认的恩爱夫妻。直到今天,蔡小玲仍然每天给丈夫陈艳辉发微信,拉拉家常,诉说思念。她舍不得让丈夫的手机停机,“这样,就能感觉到他还在我们身边,只是去工作了。”在女儿陈健敏记忆中,爸爸从小就告诉她不要跟别人去比吃穿,只跟别人比懂事多一点,比成绩好一点,“他说如果只去比享受,永远会得不到满足,就会永远不快乐。”

陈艳辉是朋友眼中的好兄弟。2014年7月,在益阳医专附属医院工作的好友邹志荣在桃江遭遇严重车祸,对未来失去信心。陈艳辉一连十多天陪住在病房,“他告诉我,要从心里走出这个病房,融入到人群中去。”终于,邹志荣回到医院上班,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在外多一份廉洁与自律,家中就多一份安定与温馨。”陈艳辉经常如此告诉家人。蔡小玲自豪笃定地说,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无论职务大小,丈夫从没用手中的权力换取任何个人利益。

结婚多年,陈艳辉和蔡小玲一直未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长期借住在箴言中学的一间教室里,被朋友戏称为“难民营”。直到2009年,夫妻俩才购置了一套新房,可当时家里总共只有4万多元,靠朋友借钱才付了首付,装修也是朋友垫资才分两次简单完成,直到陈艳辉离世,购房贷款还没有还清。

“这样的扶贫干部和政协委员,是百姓之福。”在陈艳辉离开的日子里,石溪村的群众提起他,依然感觉到温暖和希望。周建国时常怀念起艳辉队长,“他不是共产党员,却是共产党员学习的榜样,我们会在他走过的道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