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劳务协作脱贫迈向常态化 工作送到了家门口
2017-08-22 10:22:18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荆彩] 字体:【

劳务协作脱贫迈向常态化

不到1年,全省新增12.2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带动22万余户家庭脱贫

湖南日报8月21日讯(记者 刘银艳 通讯员 谢忠东 刘玮)省人社厅日前公布全省就业扶贫基地名单,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9家企业榜上有名。此举表明我省劳务协作脱贫工作正向着纵深与常态化发展,为劳务协作脱贫“湖南模式”的精准对接、精准稳岗提供支撑。

2016年4月,湖南在全国率先启动劳务协作脱贫试点,10月在全省铺开,目前已实现常态化。自去年10月以来,除了巩固之前已转移就业的64.04万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成果外,同时新增12.2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平均月工资2554元,带动22.5万户家庭收入达到或超过脱贫线;湖南积极探索出的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务协作脱贫模式,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点赞。

为探索建立贫困劳动力输出对接机制,推动精准扶贫,2016年4月,根据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的要求,我省启动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试点范围的粤湘劳务协作脱贫试点,并围绕实现精准对接、促进稳定就业目标,立足于花垣县、龙山县重点向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4市,自治州向长株潭3市,自治州州内三个层面展开。半年时间里,自治州新增2.2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湖南还探索出“114”的劳务协作脱贫工作模式,即形成一套输出地输入地整体工作机制,建立一个劳务协作脱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把握精准识别、精准对接、精准稳岗、精准服务四个关键环节。输出地与输入地或通过协商会商,或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协作对接。录入全省49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基本信息,并从中识别出151.74万需就业帮扶的贫困人员,通过精准识别、对接,新增12.2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这一“湖南模式”已被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推介。

工作机会送到了家门口

湖南日报记者 刘银艳 通讯员 周水波

“我到蓝思科技工作快半年了,收入很满意。现在每月可以给家里寄钱了,为母亲买些营养品。”8月18日,邵阳县九公桥镇七十田村的贫困劳动力刘勇波高兴地与记者分享他的喜悦。

刘勇波说,母亲常年患病,前不久才动过手术,孩子才3岁,吃穿用都需要花钱。守在家里干农活,手里缺钱常常让他这个大男人感到无助无奈。想出去打工吧,信息不畅怕被骗。对于到上市企业蓝思科技来工作,以前连想都不敢想。“今年春节,浏阳市组织一些大企业到邵阳来招工,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应聘,还真找到了工作。”

刘勇波记得,今年正月初十,邵阳县人社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乡镇干部就来到七十田村,问他们这些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是否有外出务工的意向。这一回,工作机会送到了家门口,刘勇波没有犹豫,跟着工作人员来到邵阳县振羽广场,这里有浏阳组织当地企业来邵阳开展的大型招聘活动。“来招聘的企业有五六十家,提供的岗位有5000多个。我听说过蓝思科技,就去他们的招聘点报了名。”

令刘勇波没想到的是,他很快就通过了面试,当地还有近200名像他一样的贫困劳动力也找到了工作。浏阳市人社局组织大巴,特意把他们接到浏阳。刘勇波感激地说:“连交通费都省了,政府考虑得真周到。”

在过去,浏阳并非邵阳县外出务工人员的首选地,如今两地却架通了劳务协作的桥梁。浏阳市人社局局长陈国强告诉记者,去年10月以来,浏阳作为我省确定的劳务协作脱贫输入地,依托本市经济快速发展创造的大量就业岗位,主动与输出地邵阳县对接,开辟了一条县际劳务协作的“浏阳路径”,每年至少开展两次大型劳务协作活动,对邵阳县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优先录用。通过开展劳务协作,浏阳市已帮助近500名邵阳县贫困劳动力找到了工作。

刘勇波入职后,经过短期培训分到了丝印车间,月工资4000元以上。他高兴地说:“现在,每月可以给家里寄回2000多元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