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市州新闻 > 正文
肖永明:发挥传统书院作用 助力文化传承创新
2017-08-12 07:13:42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周杨] 字体:【

发挥传统书院作用 助力文化传承创新

——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肖永明

肖永明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奉清清

专家简介

肖永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书院文化研究,出版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4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获得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最近,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求是》撰文强调,“根”与“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 回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感受到书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湖湘文化,可以说与“书院文化”如影随形。那么,在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文化有什么样的共生脉络?在千年的绵延中有哪些人和事值得我们记取?大数据时代,书院文化还有怎样的存在价值?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书院应该怎样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最近,湖南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肖永明。

1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湖南日报:从孔子收“七十二门徒”,到850年前的岳麓书院“朱张会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其中书院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您是书院文化研究的专家,请您介绍一下书院、书院文化及书院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肖永明:应该说,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主要功能包括藏书、讲学、祭祀、学术研究等。书院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最终在清末改制为学堂。在历史上,书院总数达到7000多所,遍及全国城乡。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荒陬边陲,都可以见到书院的存在。不仅如此,书院还越出国界,传入东亚、东南亚诸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与传播窗口。

在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众多儒家士人以书院为基地,传承道统、作育人材、创新学术、积累文化、传播儒学,形成了内涵丰富而源远流长的书院文化。什么是书院文化?可以从书院精神和书院制度两个方面来把握。

中国古代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书院,书院精神表现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带有共性:重视生命意义、以人为本、立德为先、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疑误定要力争”的自主精神。书院精神无疑是书院的灵魂,也是古代书院制度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书院制度是与书院精神相对应的一系列制度设计与安排,可以说是书院精神的外在显现。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书院制度:书院自主聘任名师宿儒担任山长和教师的选聘制度;学生择师而从、自由流动的生徒管理制度;以求道明理为导向,以经史之学为主导的教育内容;师生朝夕相处、切磋砥砺、质疑问难、教学相长的教学制度;邀请不同学派、不同思想观点的学者同堂讲学,互相论辩、补充的会讲制度以及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讲会制度,等等。我认为,这些制度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书院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觉得可以归为五个方面: 书院士人以继承道统自命,以弘扬儒家价值观为己任,在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教学为基本功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清代甚至取代官学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以书院为学术创新的基地,在儒学的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众多学术大师依托书院进行思想的探索和理论的突破,从宋代的理学各个流派、到明代中后期的阳明心学、到清代乾嘉以降的考据学派,莫不如此;重视社会教化,通过公开讲学、祭祀等活动,促进了儒学价值观念在社会各阶层的传播;发挥书院的藏书、刻书功能,在文化传承和知识积累方面作出贡献。

2 “朱张会讲”开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体现了书院自由讲学的精神。朱张之学对湖湘的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湖南日报:说起书院故事,850年前发生在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恐怕是一个要载入湖湘文化史的大事。您认为它对湖湘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肖永明: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秋,朱熹从武夷山来到岳麓书院,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与主持岳麓书院教席的张栻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朱张会讲首开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体现了书院自由讲学的精神。

在岳麓书院及湖湘文化发展史上,“朱张会讲”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湖湘文化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看。首先,朱熹不远两千里到岳麓谈学论道,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岳麓书院的学术地位。会讲期间,四方士人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出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的盛况,岳麓书院声名大振。此后,湖南各地及周边省份都有大批士子前来岳麓,求学问道、研经穷理,甚至有的士人“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谈到:“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 可以说,朱张会讲提升了岳麓书院的学术地位,扩大了湖湘学派影响,自此之后,岳麓书院成为声闻遐迩的理学传习基地。

其次,在长沙期间,朱、张围绕“太极”“中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们的切磋交流,对各自思想理论体系的建构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湖湘学派理论建构的方向也因此有所变化。更重要的是,朱张会讲所探讨的既涉及理学体系建构中的大本大源问题,也涉及儒家道德践履功夫问题,这对湖湘文化兼重理论和实践、知行并重的特质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宋代以后,湖湘士人非常重视对朱张思想遗产的继承,将朱张视为湖湘道统中的关键人物,一并祀于书院与学宫。朱张之学成为湖湘学术的核心内容,对湖湘的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众多湖湘士人自觉地弘扬朱张之学,遵循朱张遗教,接续朱张之绪,将湖湘文化的发展推向高峰。

3 在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岳麓书院在提升湖湘文化的理论思维高度、施行社会教化、培养造就人才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湖南日报:“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副对联,张扬了湖湘文人的豪气,展示了湖湘文化的繁荣与地位。可以说,倚岳麓、抱湘江的岳麓书院是历史荣光的见证。那么,在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岳麓书院发挥了怎么样的作用?

肖永明:可以肯定地说,在湖湘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岳麓书院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

首先,书院的学术研究提升了湖湘文化的理论思维高度。宋代以后,历代儒家士人往往以书院为基地进行学术研究与创造工作,从而推动着儒学的不断发展。湖湘士人的学术研究也与书院紧密相连。张栻的主要著作《癸巳论语解》《癸巳孟子说》,也修订、完成于主教城南、岳麓书院期间。实际上,南宋时期湖湘学派的形成、发展,湖湘理学的繁荣兴盛,均以碧泉书院、岳麓书院等为依托。而在考据学盛行的清代中期,王文清、旷敏本、欧阳正焕、罗典、欧阳厚均等一批著述颇丰的汉学家,也是以岳麓书院为基地,进行“覃思幽微”的学术创造活动。岳麓书院的学术研究往往能够立足时代前沿,对儒学进行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创发,对中国思想学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在理论层面上不断促进湖湘文化的发展,从而使湖湘文化与时俱进,不断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思想资源。

其次,岳麓书院致力于社会教化,书院各种面向社会的会讲、讲学活动促进了文化的社会传播。前面谈到,南宋中期的朱张会讲,促进了湖湘理学的推广传播。明代中期,受时代风气影响,岳麓书院各种形式的讲会、讲学活动时有进行。嘉靖、万历年间,王门高弟季本、罗洪先、张元忭、邹元标等曾先后讲学于岳麓书院,“四方之士从游甚众”。这些讲会、讲学活动对湖湘文化的普及、传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再次, 岳麓书院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为湖湘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动力。岳麓书院以其独特的教育方针、教学方式及内容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提高了湖湘士民的文化素质。南宋与清代是岳麓书院发展的两个高峰时期,也是湖南人才辈出之时。南宋时期,岳麓书院作为湖湘学派的基地,生徒中涌现了彭龟年、游九言、胡大时等理学家群体,《宋元学案》曾专设《岳麓诸儒学案》介绍其思想学术。明清之际著名学者王夫之,对湖湘文化及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也曾就读于岳麓书院。清中叶以后,岳麓书院更是人才大盛,涌现出一大批彪炳史册的湖湘士人。以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为代表的岳麓书院人才群体将湖湘文化发扬光大,使之走向辉煌灿烂。人们熟知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一联所反映的正是岳麓书院对于湖湘人才群体的培养造就之功。人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积累、创造的主体。人才的兴盛,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与强劲动力。历代岳麓书院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工作,在湖湘文化的传承、发展、更新、创造的过程中发挥了颇为关键的作用。

4 书院教育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新的教育方式、手段,为传统教育所提供的是自我更新的契机,而不是走向衰亡的助缘

湖南日报:今天,我们身处网络时代,课堂的功能已经被更多的教育手段所取代。但我认为,灵魂的工程师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任何地方、任何人都要一张课桌。您认为,书院历经千年而蕴积的教育、思想精华会不会湮灭在时代的潮流里?如果不会,它还有什么样存续的理由和方式呢?

肖永明:在网络时代,新技术的运用使得教育手段、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教育正在经历着现代转型。但新的教育方式、手段,为传统教育所提供的是自我更新的契机,而不是走向衰亡的助缘。不能将新的技术手段与传统教育对立起来,而是要以技术进步推动传统教育的现代化。实际上,任何时代的教育活动都不可能脱离传统、抛弃传统,都应当根据时代要求而对传统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就书院教育而言,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的确定方面,古代书院教育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传统的书院教育追求“求学”与“求道”的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将个人的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传统的书院教育师生关系密切,教师的高尚人格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感召力,学生与教师朝夕相处,深受教师的影响和熏染;传统的书院教育提倡自由讲学、自由研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经常切磋商榷、质疑问难;传统的书院教育尊重学生禀赋、个性的差异,注意因材施教。书院教育的这些传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不可能因时代的变化而湮灭。离开、抛弃这些宝贵传统的现代教育,是无法想象的。

5 作为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书院理应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文明的过程当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湖南日报:传承传统文化必须创新传统文化。刘奇葆部长要求把握好“守”与“变”的关系,坚持在扬弃继承中推动传统文化转化创新。对于书院而言,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中发挥应有作用,当务之急是什么?

肖永明:书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儒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历代书院为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今天的书院,也理应在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复兴中华文明的过程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作出自己的贡献。要承担这一历史使命,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在书院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应当进一步做好书院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掘书院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以互联网传播中华文明、深度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方式,让书院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当努力挖掘传统书院教育资源,从传统教育中吸取智慧,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在学术创新方面,应当弘扬历代书院先贤的创新精神,发挥书院的独特优势,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和现代价值的研究,为学界奉献具有原创性的高端学术成果,以学术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化传播方面,应当利用当代最先进的传媒手段,充分体现书院的文化传播、社会教化功能,在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弘扬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以传播促进传承。可以通过举办面向社会大众的培训研习班、学术讲座、礼仪活动等方式传播、普及传统文化,服务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