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图 > 新闻 > 正文
报告文学《名誉村长王新法》作品研讨会在长召开
2017-07-30 08:17:47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肖秀芬] 字体:【

扶贫攻坚的时代典型

——报告文学《名誉村长王新法》作品研讨会发言摘登

卿渐伟发言。

王婷发言。

蒋琦发言。

张春保发言。

王跃文发言。

黎仁寅发言。

邓献忠发言。

胡丘陵发言。

杨又华发言。

江毅发言。

徐琼发言。

周勇军发言。

7月29日,报告文学《名誉村长王新法》作品研讨会在湖南新闻大厦举行。

本版照片均由湖南日报记者 傅聪 摄

湖南日报记者 肖欣 龙文泱 整理

记录历史,树立丰碑,提供范例

卿渐伟(湖南省政协秘书长)

作为湖南日报社常德分社社长,周勇军同志热爱常德,热爱常德人民,热爱自己的工作。这部作品是他多年积累的结果,也为我们树立了时代的楷模,为民族树立了新的丰碑。

现在的社会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有些人喜欢把个别基层干部和党员的问题扭曲放大。新闻工作者有责任用自己的作品告诉群众:大多数基层干部和党员,对党、对人民是绝对忠诚的。

目前,在农村脱贫致富的进程中,很多干部不知道怎么办。王新法的做法,提供了范例。这部作品记录了历史,留住了历史。这部作品还为我们示范了如何发现典型,培养典型,让典型有生命力,让作品有深度、有厚度、有高度、有温度。

把版面留给基层,把镜头留给群众

周德睿(常德市委书记)

王新法同志是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线的楷模。多年来,他作为一名“异乡人”,始终以自己的真心真意真情,扎根薛家村,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赞誉。

湖南日报社常德分社社长周勇军同志,是第一个报道王新法扶贫事迹,第一个报道王新法殉职在扶贫一线,也是报道王新法最多的记者。周勇军同志长期驻扎常德,能够身体力行深入基层,深入基层贴地皮、接地气,采写出了大量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力作。尤其是他采写的王新法同志的一系列报道,充分展现了王新法同志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传递了共产党员的精神和信仰的正能量,极大地鼓舞了常德干部群众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斗志。这正是湖南日报社把版面留给基层、把镜头留给群众的生动体现。

作品浓缩父亲一生,我将传承父亲的精神

王婷(王新法女儿)

周勇军社长将我父亲的一生浓缩到这本书里了。父亲在薛家村的生活,周社长比我还了解。他和父亲接触的时间,比我还多。

现在我经常读这部报告文学,在里面寻找父亲的影子。父亲是一个普通人,更是一个有信仰的共产党员,他做了值得做的事情。我为父亲感到自豪,要向他学习。我要和父亲生前创立的军人团队一起,传承父亲的精神,继续为薛家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扎实创作的慢新闻,才有永恒的生命力

蒋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湖南记者站站长)

名誉村长王新法的故事感动湖南,感动河北,感动中国。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有3个思考:怎样把典型报道做好?怎样成为让人称道的好记者?如何延长好的新闻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周勇军提供了样本。过去的典型报道存在脸谱化、概念化等问题,甚至有逻辑错误。周勇军扎实追踪了4年,其报道在湖南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在,新闻界存在不到实地采访,采访蜻蜓点水,或者干脆当新闻“搬运工”的问题。周勇军深入基层、深刻理解、深明大义、生动叙述,是做好新闻报道的样本,让我觉得很珍贵。新闻做出影响力,主要有两种做法:连珠炮似的急速报道和稳扎稳打的慢新闻。永恒的生命力在于慢新闻。

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的一种升华

张春保(新华社湖南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王新法是河北人,却能扎根在湖南山区扶贫。他不是作秀,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甚至献出了生命。我很佩服。周勇军第一个发现王新法,几年来深入挖掘王新法的故事与精神世界,用心血来书写这个新闻人物。我也佩服他。

现在,一些人不愿意讲信仰、讲精神。我们常说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人们对“道义”的理解往往从对丑恶的揭露与批判上解读得更多,对宣传正面价值观应担当的责任理解得少。周勇军这本书,对于我们宣传时代典型,弘扬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很有启发。将新闻易碎品转化成更持久的文学作品,也是新闻记者职业精神的一种升华。

王新法是时代所需要的英雄典型

王跃文(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王新法正是一个时代所需要的英雄典型,他将扶贫济困、义薄云天这些传统美德,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用一部报告文学来反映人物,对于宣传党、宣传党的基层组织,凝聚人心,也很有意义。现在,个别地方存在基层组织涣散等问题,王新法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在老百姓心目中,他就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文坛曾有一种倾向,认为叙事文学中讲人物典型化是一种老观念,很土。这其实是一种偏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文学作品要塑造出真正有时代精神的典型,才有感染力,才能留得住。

王新法的一些行动,对于目前形势下乡村治理也提供了一些借鉴。现在,农村的优秀人才都出去了,回不来。王新法是河北人,他来湖南的农村扶贫是个案。怎么让乡村走出去的优秀人才回到乡村?政策上能否提供一种保障?这是值得思考的。

几个“没想到”

黎仁寅(湖南省扶贫办副主任)

我一口气读完《名誉村长王新法》。这是一部高度契合时代需求的好作品,催人泪下,催人奋进。

我没想到这本书写得这么快,也没想到写得这么真切感人。报告文学需要大量素材。没有深入的采访、挖掘和细心的求证,是写不出来的。我对王新法比较熟悉,但书中很多内容与细节我都不知道。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确实还有一些疑团:为什么王新法要千里之外来异乡搞扶贫,为什么他这么有大爱情怀、坚定意志,还有科学的扶贫办法?为什么能改造一方山水,还能改造一方人?读完之后,我找到了答案。还有一个“没想到”的是,图书既有艺术美,又有时代感,既抢眼又抓心,体现王新法的信仰之美、高洁之美、纯粹之美,也体现新闻记者的独特优势。

这是扶贫攻坚工作的扛鼎之作。王新法是扶贫攻坚的精神富矿,是广大干部群众的榜样。

大战略需要重大典型指引人

邓献忠(湖南日报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大事件。这样的大战略,需要重大典型来感染人、凝聚人、指引人。

周勇军准确、敏锐地发现了王新法这个典型,是很有大局意识的。新闻工作者作为意识形态前沿的战士,要更贴近一线,更深入生活。周勇军深入王新法的生活之中,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作品带着泥土气息,沾着新鲜的露珠。从新闻报道到文学作品的转换并不容易,这本书也体现了周勇军的开拓进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部有时代温度、有人性温度、有灵魂温度的作品

胡丘陵(常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这是一部有时代温度、有人性温度、有灵魂温度的作品。报告文学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双重特点,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更注重即时性。《名誉村长王新法》的作者周勇军一直在场,他的作品现场感很强,还能让人感受到热度,这是很多作家不具备的。

这部作品充满了情感,有灵魂温度。文学创作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矛盾,文学作品本来就应该体现价值的追求。相对于诗歌和散文,报告文学体现得更加直观。这也是一种艺术表达上对崇高的修复。

不变初心,实现理想

杨又华(湖南日报社编委、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我参加过关于王新法长篇通讯的写作,对他有所了解。参加研讨会,获得两点启发。

第一点是对于王新法的认识,一个词形容:大道至简。他生活俭朴,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很质朴,即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这是他青年时代入伍时确立的信念,不管时代怎么变迁,个人境遇怎么变化,他一直不变初心,用实际行动构筑了精神的大山。这本书超出了对扶贫的思考,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第二,对于新闻理想的理解。有的人谈新闻理想,是站在云端,高谈阔论。周勇军在2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都以谦恭的姿态,面对脚下的大地,面对人民群众,用自己的笔讲好时代的故事。我想,这是更加正能量的新闻理想。

信仰,信任,信心

江毅(石门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

王新法在精准扶贫上探索了3个问题,为扶贫工作者带来了深刻的启发。首先是信仰。扶贫怎么样才能挖掉穷根,怎么样才能扶智?王新法以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退伍军人的顽强意志,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希望。第二是信仼。有的地方群众不跟着来,干部自己干自己的。但当地老百姓信任王新法,愿意跟着他一起干。第三个是信心。王新法探索当地的旅游产业、茶叶产业,老百姓有切实的获得感。

所以,我读《名誉村长王新法》有很大感触。我们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扶贫的带头人;重视因地制宜地推进产业建设,让老百姓增收;重视通过制订村规民约进行移风易俗,净化社会风气。政府要真正担起扶贫攻坚的第一责任。

将新闻的鲜活性、文学的丰富性和时代的感召力结合在一起

徐琼(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新闻系主任)

在全媒体时代,做好党的思想宣传工作很不容易。典型人物的报道很难做,常常费力不讨好。实际上,时代不是不需要典型,而是需要更多的真实的能打动人的典型。我们需要把主流价值观和时代命题结合的好作品。

这部作品抓住了我国当下的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扶贫攻坚。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发展。本书的作者选取了一个具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和感召力的人物典型,为创作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阅读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作者用扎实的采访,将新闻的鲜活性、文学的丰富性和时代的感召力结合在一起,写出了具有感召力的典型人物和催人奋进的好故事。

王新法让我领悟到信仰的力量、责任与担当

周勇军(湖南日报社常德分社社长)

在王新法生前和去世后,我采写了30多篇有关他的报道。可以说,王新法的报道,每篇都浸满了泪水。

2017年2月23日,王新法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倒在了扶贫一线。作为一直跟踪报道王新法事迹的记者,心中除了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泪沾衣襟外,就是我对王新法的信仰、人格、奉献,充满了敬畏。每一次采访,对我而言,都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他的精神也深深融进了我的血液里。翻开我所采写的关于王新法的报道,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多感人的细节和场景,没能在报道中一一呈现,觉得是一种遗憾。在很多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开始谋篇布局,经过一个多月的资料整理和补充采访,终于脱稿成书。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做什么,怎么做?透过名誉村长王新法这个人物,让我更加领悟到了信仰的力量、责任和担当。

为时代书写,为人民抒怀

蒋祖烜(湖南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

作为湖南省委机关报,湖南日报从1949年创刊开始,就定位于“湖南的日记”,记录湖南的时代变迁,记录时代涌现的典型人物,讲述湖南的故事,传播湖南的声音。挖掘树立时代典型是湖南日报的传统“重兵器”,湖南日报是很多先进典型人物的第一发现者、第一记录者、第一传播者。湖南日报也第一次通过融媒体来宣传报道王新法这一先进典型,报、网、端一体推送,融合传播影响叠加,总点击量超300万。

湖南日报社举办这次研讨会的目的,一是呼应脱贫攻坚的国家战略和响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对王新法先进事迹进行二次传播,为脱贫攻坚注入新的正能量。二是鼓励编辑记者钻研业务,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三是通过这部作品的研讨来践行新闻记者的“走转改”。

只有书写时代的进步,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才能讲出好故事,才能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