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非遗传承,期待更多年轻人接棒
2017-06-17 07:45:59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廖慧文] 字体:【

如何破解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难题?在长沙市雨花区于6月15日开讲的“我是非遗接班人”论坛上,专家呼吁——

非遗传承,期待更多年轻人接棒

湖南日报记者 姚学文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毛敏轩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传承?如何破解传承人“青黄不接”难题?6月15日,长沙市雨花区非遗馆举办“我是非遗接班人”论坛,省文化厅副厅长张帆等各界人士围绕这一系列话题,开展了深入探讨。

非遗传人“青黄不接”

今年30岁的朱荣和是望城区皮影戏的传承人,接触皮影戏3年,“刚开始觉得老爸演的皮影戏完全看不懂,伴奏是传统的乐器,感觉非常无聊。”朱荣和说,父亲要他学习皮影戏,他内心非常抗拒。

突然有一天朱荣和的同事告诉他:“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你爸爸表演皮影戏,想不到他这么牛!”从此,朱荣和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慢慢觉得父亲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于是,他开始接触皮影戏,逐渐领略到了皮影戏与众不同的魅力。

与朱荣和一样,现在年轻人很多都不理解非遗,甚至抗拒非遗,造成非遗传人“青黄不接”。长沙弹词传承人王志敏今年27岁,学习弹词已有多年。“现在弹词是‘人少事多’,以弹词为生的只有我一个人。”王志敏动情地说,“长沙弹词很多资料都需要人来整理挖掘,严重缺乏人才。”

个中原因多多令人担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专家们纷纷就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就皮影戏而言,为什么会没落?最原汁原味的皮影戏,年轻人都说看不懂,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张帆分析道,“有几次我在现场看到,表演开始不到10分钟,观众走了90%。”

“此外,不重视包装,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张帆说,很多老艺术家,最有本事就是在技术、工艺上非常厉害,但是包装手段是非常欠缺的,这点我们需要向年轻人学习,让非遗紧跟时代,融入现代生活。但在融入现代生活的进程中,要提防过度的市场化甚至产业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前提下,实现为民族传承,为生活创新。

在长沙市文广电新局副局长周永康看来,现在很多年轻人难以静下心来学习技艺,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重要原因。年轻人往往觉得学一门技艺时间漫长、枯燥无味,但学技艺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不断拓展视野、及时提升理念,加强管理团队专业性管理与建设,找准非遗产品的市场定位。

非遗传承需更多年轻人接棒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大家纷纷献计献策。“长沙弹词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可以融入嘻哈等流行音乐元素,通过视频音频传播,让更多年轻人喜欢。”王志敏说,他表示,愿意用3至5年时间培养几名学生,希望有关部门能给予场地、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事实上,王志敏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新探索。比如,他利用微信、网络等新兴媒介,不断将长沙弹词推介出去。

“传统文化既要留住自己的根,也要根据时代进行改革和创新。”长沙花鼓戏传承人朱清波表示,去年他尝试用VR手段拍摄了《刘海砍樵》视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被很多花鼓戏爱好者关注并点赞。

“皮影戏的表演模式、剧本台词、艺术风格都有些老套了,完全可以做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光头强、孙悟空等形象加以改进。”朱荣和说,皮影戏要创新,要“新坛装旧酒”,经过他改编的皮影戏目前走进了长沙大中小学,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在非遗的传播方式改革上,大家也纷纷建言。长沙市艺术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惠扬表示,传播要有责任心、要准确。比如长沙弹词就要从节奏、音准、旋律等艺术方面严格要求,如何创新也不能脱离其中;此外,非遗可以走进社区和校园,传承者通过讲座、展演、邀请群众体验等形式,激发更多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