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6月7日,中国侗锦传承基地,侗锦织艺国家级传承人粟田梅(左)和“织女”交流技艺。
6月6日,粟田梅(前中)在首期侗锦织造技艺培训班上为学员传授侗锦技艺。
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定期举办侗锦培训班,将编织技艺转化为致富侗乡的文化产业,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以侗家人寓意吉祥、幸福的蜘蛛为主要图案的侗锦。侗锦图案题材广泛,山水、人物、禽兽、花草、日月星辰……无所不有。
小女孩好奇地看着奶奶织锦。在侗乡,女孩从小就接触侗锦织艺。
一名年轻的“织女”在织锦。目前,越来越多的侗族妇女掌握了侗锦织造技艺,开办了一批家庭侗锦编织作坊。
46岁的吴选衣在家里织锦。侗族母亲教给女儿的第一门手艺就是织锦,女孩一般从十几岁就开始学。
“织女”们在交流侗锦被面的创作。原来侗锦多为家用,如今成为了高端民族工艺品。
图/文 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通讯员 张红
6月6日,由文化部、教育部实施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之首期侗锦织造技艺培训班,在怀化学院开班,为侗乡“织女”和爱好侗锦的学子提供免费培训。原来珍藏于偏远侗乡的侗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侗锦是我国著名织锦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湘、黔、桂3省区的侗族聚居区。侗族女性通过母女或近亲代代相传,现已成为体现中国“女织”文化的活化石。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月7日,记者来到侗锦之乡——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探访侗锦的传承和发展。
文坡村的中国侗锦传承基地,20多名“织女”正在木制织布机上飞纱走线,熟练穿梭。她们脚踏手织,仿佛正在演奏着一首余韵悠悠的古琴曲。
“传统的侗锦有‘素锦’和‘彩锦’之分。编织一幅侗锦,要经过轧棉、纺纱、染纱、绞纱、绞经、排经、织锦等10多道工序,工艺复杂多变,全部手工操作。千丝万缕的丝线必须一根根数好、排好,稍有偏差图案就会错乱……”侗锦织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粟田梅说。
53岁的粟田梅,12岁就跟母亲学织侗锦。她是当地最早将侗锦推入市场的人。上世纪90年代初,她开始把自己大部分精力放在抢救、挖掘、保护和传承侗锦织艺上。经常走村串户传授织锦手艺,只要有人愿意学,她都毫无保留地传授。
“侗锦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好,发扬光大。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侗锦,把侗锦织艺传承下去,让世界了解侗锦。”身为文坡村党支部书记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粟田梅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2015年10月,她带头成立了侗锦专业合作社,培训“织女”3000多名,带动村民编织侗锦增收脱贫。目前,参与织锦的妇女,每年的纯收入超过5000元,最高的一户年收入达3万多元。
近年,通道侗族自治县通过举办侗锦织造技艺培训班、建立湖南侗锦博物馆和侗锦传习所、成立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侗锦文创企业扶贫等措施,“在传承中保护,在创新中发展”,全面保护、传承侗锦织艺。
侗锦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传统与新潮相结合的背包、壁挂、被面等侗锦,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侗家“织女”正用灵巧的双手“织”出多姿多彩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