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经济视野 > 正文
桑树从养蚕向养畜、食用“跨界”
2017-06-10 07:25:32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廖慧文] 字体:【

茎叶作饲料 桑葚当水果

桑树从养蚕向养畜、食用“跨界”

湖南日报6月9日讯(记者 刘勇 通讯员 王玉胡)省茧丝绸行业协会今天在长沙成立。记者从成立会上获悉,我省正在大力推动桑树从养蚕向养畜、食用“跨界”,力争把这个小品种做成助农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栽桑养蚕、男耕女织曾是古代中国的文明图景之一。随着现代纺织业的兴起,就连以丝绸闻名于世的江浙等地,蚕桑产业也逐渐萎缩。据初步统计,我省目前桑园面积只有15万亩左右。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而且首次提及要发展蚕桑产业,这让省蚕桑研究所所长李一平非常高兴:“我们多年的研究成果,必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推动桑树‘跨界’。”

桑叶的蛋白质含量跟苜蓿草(一种常见的牲畜饲料原料)差不多。李一平领衔的科研团队还发现,桑树的叶和茎中,含有一种能显著增强牲畜抵抗力的物质。把桑树叶和嫩茎做成饲料,能大大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牲畜肉的品质更高。在省蚕桑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已经有养殖户培育出“桑养宁乡花猪”,反响良好。

桑葚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售价盖过“大出风头”的草莓。省蚕桑研究所选育出高产的果桑品种。桑葚一般在“五一”前后上市,此时草莓生产已接近尾声,杨梅大多还青涩未熟,既能填补市场“空档期”,又便于体验采摘,前景广阔。

李一平介绍,传统的蚕桑产业,目前要到卖蚕茧这一步,才有每亩4000元左右的产值。如果栽种用于养畜的桑树,直接卖叶和茎,就能获得大约3000元每亩的收益。果桑的亩产值,更是轻松过万元。他估计,有政府的支持,有科技的支撑,有需求端的引导,我省桑园面积可能在未来5年之内实现翻番。

■短评

将小品种做成大产业

孙振华

种桑,自古以来就用于养蚕缫丝织绸。而省蚕桑研究所独辟蹊径,放大桑树的使用价值,用桑树茎叶作养殖饲料,将桑葚作水果产业化培育。这则消息的确令人眼睛一亮。

异曲同工的是,武汉大学教授刘尚文,发现构树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十分丰富,于是走上了“以树代粮”、用构树叶养猪的科研之路,并推动构树叶养猪产业在广西落地。去年用构树叶养殖的生态猪肉在广西销售额达1.5亿元,带动当地种植构树的贫困户亩均增收3500元。目前,构树叶养猪已在全国多地推广。2015年初国务院扶贫办将“构树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予以推介。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丰富,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作物利用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调整与优化,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助农增收、帮农致富。放大桑树的使用价值,用桑树茎叶作养殖饲料,将桑葚作水果产业化培育,无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种可喜探索。当然,如何让桑叶营养价值更高、让牲畜更爱吃,如何让桑葚品质更好、产量更大,还需要持续攻关,其前景还存在不确定性,但省蚕桑研究所敢于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是值得肯定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化存量,也要培育增量。增量,往往意味着创新和突破,更容易获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