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北纬30度,壶瓶山的寂静与喧嚣
2017-06-06 07:45:20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5月7日,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内盛开的珙桐花。

5月8日,雨过天晴后的壶瓶山主峰云雾缭绕。

湖南日报记者 周月桂 李志林

神秘的北纬30度,穿越了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古国,产生了众多神秘的自然现象。

壶瓶山是湖南北纬30度纬度线经过的唯一高山,这里是第三纪动植物的避难所,被称为欧亚大陆同纬度物种谱系最完整的一块宝地、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地史久远,生境复杂,大量古老、残遗、特有、珍稀物种居留于此,它以湖南省3‰的面积,保存了全省60%的生命基因。

5月中旬的一次粗略的拜访,让我们领略了它的古老与神秘、丰富与珍稀。

探望珙桐湾,“避难所”里安静的鸽子花

壶瓶山珙桐湾里,野生珙桐度过了无数个古老寂静的春天,那是我们无力想象的漫长岁月。2017年初夏,随同省政府参事张孝岳组织的珍稀植物考察组,我们终于有机会与野生珙桐的花朵相逢。

从石门县壶瓶山镇政府出发,绕行湖北鹤峰县、五峰县,3小时后方抵达顶坪哨所。湘鄂两省的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壶瓶山与后湖已经连成一片,给了动植物更多生存、繁衍、活动的空间。

车路尽处,是海拔1830米高的顶坪哨所,为湖南林业系统海拔最高的哨所,有“湖南第一哨”之称。从这里去珙桐湾应该是最近的了。

山下已是暑气初生的初夏光景,气温逼近30摄氏度,哨所处却俨然还是早春,山风寒冽,气温只有10摄氏度左右,衣着单薄的众人只好围炉取暖。

次日一大早出发,50多岁的哨所护林员陈振法拿着镰刀开路,带大家前往森林深处的珙桐湾。此行原本并没有路,只有老陈在巡护时踩出的一条形迹隐约的路线。

一路上都是滑溜溜的苔藓、陡峭的石坡,脚踩在活动着的碎石上,一使劲,石头“哗哗”地全动起来,仿佛有了生命,人便也随之滑动跌倒。

行至一小坡上,前方进入潮湿的蚂蟥区,陈振法让大家扎紧裤腿和衣领,一再叮嘱此处不可多作停留。蚂蟥可能出现在脚边草丛,亦可能出现在树干之上,如果坐下来,就可能全身爬满蚂蟥,陈振法说自己曾经一次从身上扯下来30多条蚂蟥。

听闻此言,一路总觉得身上悉悉索索,忍不住要检查一番,好在山上气温尚未升得太高,加之这几天没有下雨,空气湿度不大,蚂蟥们还不甚活跃,算是一路无事。

行路艰难,但一路山花如锦,老陈为大家一一叫出这些花朵的名字:棣棠、荷青花、灯台莲、芍药、银莲花……绝大多数花,此时在山下是无缘得见的。

林鸟唱起了繁殖季节的美妙情歌,野猪拱起的山土新鲜潮湿,一只林麝留下的脚印,让人驻足揣测。

约两个小时之后,到达寂静潮湿的珙桐湾,清风流荡、青翠满谷,高大的野生珙桐披挂满身葛藤,白色鸽子花于风中翻飞。一行人大多数都是第一次看到野生珙桐的花朵,事实上,如白色鸽子的“花瓣”是珙桐花的苞片,紫红的“鸽头”才是珙桐的头状花序。

林下落有大量珙桐果实,但珙桐幼苗少见,这种“植物大熊猫”的繁殖能力如熊猫一样低下,它们在林中自然掉落的果实自行萌发的极少。褪去果肉的珙桐种子有点像杏仁,捡了几个握在手中,如获至宝。

珙桐湾里沟谷深邃,清溪流淌,一年四季气流平缓,滋养了茂密的森林。据调查,这一片山谷分布有数百株珙桐,平均树高近20米,是群落优势树种。群落里还生长着大量多脉青冈、灯台树、水马桑、湖南白檀、中华石楠等,这个葳蕤的植物群落里,珙桐具有最大的影响力。

有资料称,顶坪山封家河谷与石碾子沟分别保存有国内海拔最低和面积最大的原始珙桐群落,整个壶瓶山保护区内,分布有数千株珙桐。

大批原始古老的生物种群在壶瓶山保护区内遗存。与珙桐类似的还有“活化石”长果安息香,又称长果秤锤树,模式标本产自壶瓶山紧关门,数量接近濒危,分布狭窄,繁殖率极低,在壶瓶山保护区有500余棵。

植物学界认为,壶瓶山由于西、北均有高山叠嶂,地形复杂,气候条件相对稳定,成为我国第三纪动植物的“避难所”,也被认为是湖南植物区系中最富特色、植物种类最富集的地方。

沿去路返回,团队里有二人独自先行。刚离开老陈的视线不久,就找不到路了,大声呼唤才得以归队。

登顶壶瓶主峰,雨水里喧闹的林鸟世界

5月8日,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内随处可见的流水瀑布。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记者 童迪 摄

壶瓶山主峰位于保护区北部,海拔2098.7米的高度,让壶瓶山享有“湖南屋脊”之称(最新资料表明,壶瓶山为湖南第二高峰)。我们在大雨天登顶主峰,那些壮丽的景物,均为雨雾所掩盖,只有鸟声穿透雨帘和密林,湿漉漉的、青翠翠的。

从珙桐湾回到壶瓶山镇政府,再辗转行至主峰下的大洞坪村,这里是登顶步行道的起点,夜宿此处客栈,整晚雨声满耳。次日早起,大雨依旧没有要停歇的意思,大家冒雨登山。通往山顶只有一条狭径,在雨中越发崎岖难行。

海拔1100米至1200米左右,一路上竟有农田菜土,还有几户高山人家,开起了客栈,热情留客避雨。

路遇大大小小瀑布数条,颇有几条气势不凡、垂天而下。壶瓶山地势险峻,形成了大量的瀑布群落,李白在此留有绝句:“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

山林在雨水中变得模糊,眼睛为雨水所限,只剩下耳朵感受壶瓶山的鸟。我们所走的路线,也正是保护区鸟类监测14号样线,由壶瓶山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康祖杰负责进行监测。

最开始,只听得到雨点打在伞布上的声音,雨水渐小时,中杜鹃鸟率先打破了雨中森林的寂静,从对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里发出几声“咕咕咕”,紧接着,林下灌丛中两只斑胸钩嘴鹛对唱起来,一只红头穗鹛也跟着轻吟起来,远处,大拟啄木鸟也开始应和了,红嘴相思鸟在箬竹林中也喧闹起来……鸟声为我们打开了壶瓶山的另一个世界。

眼下这个季节,落叶阔叶林已长满绿叶,只闻鸟声难见鸟影。偶尔有几只近处的鸟飞过,是难得的福利:一只铜蓝鹟站在核桃树树梢上,古铜蓝色羽衣光鲜典雅,红嘴蓝鹊在林间拖着美丽的长尾招摇而过,一只领雀嘴鹎呆立在灯台树上,似乎被雨淋傻了,棕脸鹟莺小小的身子悬在空中,于树叶背面寻觅虫子,两只矛纹草鹛站在树枝上,互相梳理凌乱的羽毛。

两只憨憨的褐灰雀飞过来停歇在树梢上,发出重复圆润的鸣唱声;芒草丛中,高山短翅莺发出像机械摩擦声响的奇异鸣叫。褐灰雀和高山短翅莺是壶瓶山近年鸟类监测中发现的2种湖南鸟类新纪录种。近年来,壶瓶山保护区共发现15种湖南鸟类新纪录种,124种保护区鸟类新纪录种,填补了这些鸟类区域性的纪录空白。至2016年,保护区工作人员统计记录到鸟类328种。

雨似乎又大了,鸟声慢慢消退。两个多小时后,到达壶瓶山哨所,天气晴朗的话,从这里可以清楚看到主峰,然而此时雨势越来越大,几十米外的山林都已模糊。

稍作休整,重新出发。山势越来越陡,气温越来越低,让人不敢稍作停留,一个半小时后抵达湘鄂边界的北风垭,此处有一块小小的界碑,向北下山便是湖北五峰长乐镇。在此刻可眺望壶瓶山三条岭,也就是湖南最北的地方,北纬30度07分44秒,不过雨雾之中,难以辨识。

越近山顶,山势越陡,雨势不减,山风愈烈,一切声响均为风雨所掩盖。我们也有些被淋傻了,懵头懵脑地往上走,无暇顾及身边美景。

又经过一小时,终于到达了壶瓶山顶。山顶上修有观景台,立有石碑:“湖南屋脊 壶瓶主峰 2098.7米”。

四野茫茫,头顶大雨浇注,耳畔风声如吼,此时心境却出奇地明澈清静。康祖杰指着山顶旁一片云遮雾罩的山地说:“那里有几十亩四川杜鹃,这时候正开着呢。”

杜鹃花在想象中热烈地盛开了。

壶瓶山守护者,让森林的秘密慢慢呈现

5月8日,壶瓶山主峰全景。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境内群峰起伏,层峦叠嶂,沟壑纵深,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66座,属于中山地貌,且岩溶地貌显著。

位于壶瓶山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的植物标本馆里,植物标本多达5万多份,一格一格地打开陈列有序的标本柜,仿佛打开一个无穷的宝藏。失去水分的叶子、果实、花朵,显露更为清晰的脉络,还有时光的痕迹、人手的余温。

我们惊叹于壶瓶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更感动于守护这片宝地的人们。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喻勋林教授、省森林植物园颜立红博士都曾表示,壶瓶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既得益于这里复杂的生境,更得益于保护工作开展的力度。

在保护区管理局碰到70岁的杜凡章,他穿着一身迷彩服正要出门做植物调查。

“一起去吗?”他询问。刚从主峰下来的我们心虽向往,身已无余力。杜老于是带我们到他管理的壶瓶山动植物标本馆,简单介绍后便匆匆离开。

壶瓶山有的是奇人,杜凡章便是其一。上世纪80年代,农民杜凡章成为壶瓶山的一名护林员,30年来,他走遍了保护区6万多公顷的山林,将山上已知的3000多种植物,一一放入植物标本馆。这座极具科研价值的标本馆,已被中科院列入“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每年吸引着数十个国内外科研团队到壶瓶山开展实地研究。

如今杜老依旧是管理局的植物权威,他对壶瓶山植物的熟悉令人惊讶,只要山里有的植物,他都能脱口说出精确位置,大家都尊称这位农民专家为“杜教授”。

了解壶瓶山秘密最多的人,还有康祖杰。康祖杰最初的工作是财务管理,对动植物一无所知,后来调到保护区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才开始在职考研,成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技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

潜心学习让康祖杰迅速成长为保护区的专家。他认识壶瓶山所有已被发现的鸟,并记录到15种湖南鸟类新纪录种,发现了1种鱼类新物种——壶瓶山鮡。在他的主导下,如今,保护区管理局有两栖、昆虫、鸟类、植物等类别的专业科研人员常年进行监测与科研活动。

最为难得的是,保护区一个普通的护林员,竟然也认识上千种植物。在顶坪哨所的办公桌上,放着两本厚厚的《壶瓶山植物志》,扉页上签着顶坪哨所护林员的大名:“陈振法”。两本书显然被经常观摩,起毛的书页边,又被细心地抚平了。陈振法原本是壶瓶山镇的农民,从未有过专业学习,认识山上的植物,全靠自己对照植物志辨认。

壶瓶山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所蕴藏的秘密,目前还远远没有被人类完全认识,但幸运的是,壶瓶山已经被保护起来,它的秘密终将慢慢为人们所了解。

对于我们来说,壶瓶山是一本远未深读的书,我们匆匆路过,也许只是草草地瞥了一眼它的“序言”。它那些丰富的日常,留待我们一再前往、一再探望。

“湘脊小镇”的茶、烤烟与厚朴

5月8日,林业工作人员在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内陡峭的山坡上艰难地行走。

5月26日5时30分,太阳徐徐从壶瓶山主峰北侧升起。

位于武陵山区的壶瓶山镇,是全省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乡镇,也被称作“湘脊小镇”。

车行在壶瓶山镇的山间,正好在北纬30度纬度线上前行,一路可见矮小的茶园、规整的烤烟地、成片的厚朴林。

北纬30度产好茶,武陵山脉这一段,五峰茶、石门银峰都声名在外,壶瓶山镇就有茶园3万多亩,堪称“三湘茶叶第一镇”。这一带也出好烟,常德卷烟厂仅在壶瓶山镇就有2万亩烟叶基地。

武陵山脉石灰岩分布甚广,土壤保水能力差,难以种植农作物,这也是武陵山区贫困苦涩的重要因素。不过山区海拔1000米左右,常年云聚雾集,种茶却很相宜。此外,省政府参事张孝岳曾专门做过烟叶调研,认为海拔800米到1200米的山区最适宜种烤烟。

一路上还可见到成林的厚朴,此时正在开花,高树、阔叶、大花,厚朴颇有木兰科观赏植物的风姿。它是著名的中药材,树皮、根皮、花、种子及芽无一不可入药,是山区群众脱贫的希望树。

壶瓶山镇最初名“宜沙”。如今渫水边又重新修复了“宜沙老街”,老街上有古井、有关帝庙,渫水边设有码头,这个古渡是渫水源头第一个渡口,从前常年有数十艘帆船在此停泊,百年“宜红”茶就从这里通江达海,水运繁忙之时,茶船多达百余艘。

一道青石大门后,是清代末期至民国时期辉煌一时的泰和合茶号。泰和合制作的“宜红”茶,远销英法等国,茶叶采自壶瓶山及周边的高海拔地区。19世纪90年代,泰和合生产经营到达鼎盛期,仰其生息者近万人,一百年前的老镇因此有“湘北小香港”之称。

■相关链接

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脉的东北端、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地带,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壶瓶山主峰海拔2098.7米。

由于保护区西北方向有秦岭、大巴山的屏蔽作用,该区受第四纪冰川期影响相对较小,成为第三纪动植物的“避难所”。因此,这里不仅蕴藏着大量野生动植物物种,而且还有不少古老、孑遗、稀有、特有物种及其群落,是中国特有物种的集中分布地。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被称为欧亚大陆同纬度物种谱系最完整的一块宝地、华中地区弥足珍贵的物种基因库,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全球性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