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通道转兵组歌》:红歌“大片”厚积薄发
2017-05-31 07:03:22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谭思敏] 字体:【

一封电报,一次会议……82年前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湖南交响乐团首次用音乐讲述,听哭了90后年轻人——

《通道转兵组歌》:红歌“大片”厚积薄发

湖南日报记者 肖欣

“嘀嘀嘀,嘀嘀嘀, 万万火急,向西进!”

1934年12月12日19时30分,一封红军转兵电报,从湘南山城通道秘密发出。第二天,中央红军紧急转向贵州挺进,将数十万敌军甩在身后。

82年后的此时时刻,《万万火急》等歌曲组成的《通道转兵组歌》,回响在长沙音乐厅。恢宏的交响旋律与人声演唱,如江涛汹涌山风浩荡,每一个音符都饱满得似乎在眼前跳跃,迸发出82年前的血、火、泪。

2016年12月12日,长沙。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湖南交响乐团首演大型原创交响乐《通道转兵组歌》。

2017年3月6日至8日,北京。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通道转兵组歌》连演3天,被媒体誉为“新时代的《长征组歌》”。

“有的观众一连看3场,不少人流了泪。很多90后年轻人说,没想到长征路上发生过这样意义重大的转兵故事,原来红色歌曲也可以这么走心。”

今年5月28日,湖南交响乐团团长、《通道转兵组歌》总策划肖鸣,回忆当时演出的情景,颇为感慨90后年轻观众的追捧。

是什么力量,击中了年轻人的心?

“通道转兵是长征途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红军的生死关头,勇于担当、力挽狂澜的胆魄,红军不畏牺牲的英雄主义,本身就有着超越时空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用音乐讲好这个长征故事,艺术化地传递这种力量。”

5月18日,《通道转兵组歌》获得湖南省首届文化创新奖,肖鸣深感欣慰:“我们没有浪费这个独特的红色题材。获奖也是对乐团多年来坚守高雅音乐阵地,坚持推出原创精品的肯定。创新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坚守正道不忘初心的厚积薄发。”

作为一家内陆交响乐团,没有比别人更大胆的创新就没有立足之地。2005年乐团在内陆省份最早推行音乐季演出,和国内外一流音乐家合作,积累了丰富资源和演出人才。和肖鸣一起担任《通道转兵组歌》策划、指挥的于海,就是解放军军乐团音乐总监,也是湖南交响乐团的艺术指导。多年来,乐团也打造了《湘江》《长岛人歌》等富有湖湘特色的原创精品。

“《通道转兵组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是敢于解放思想突破常规的创作者共同的结晶。”肖鸣说。

金沙和孟勇是组歌的词曲作者。两人是黄金搭档,写了不少好歌。但回想当初接手这个题材,金沙仍频频摇头:“真不好写。当时军情紧急,没有留下太多记录。而且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出发,到12月12日在通道开会,这两个月正是军事指挥错误,红军士气低迷的灰色时期。创作必须跳出那种惯性的单一的颂歌模式,找到新路径。”

创新的法宝其实是个老办法:深入采风接地气,“沉到底去才能摸到大鱼。” 两人去了通道,扑面而来的鲜活故事与场景,点燃了创作的激情。

在通道转兵纪念馆,一名工作人员讲了一个故事。一位挑皮箩的年轻小红军双脚溃烂掉了队,一名侗家老哥将他背回家治疗,临走时,小红军留下一担皮箩作为纪念。故事听得两人落了泪。一担皮箩,是军民情深的绝好细节。

站在红军过湘江时战斗最激烈的界首渡口,两人默立,“五岭脱帽三鞠躬,千里潇湘两行泪”。为充分表达真挚悲壮的情感,孟勇将《祭英烈》这首歌的音域跨度提到2个八度,男中音歌唱家周楠以大歌剧咏叹调的唱法演绎,唱得人泪眼朦胧……

11首组歌,既有宏大叙事,又有深情细腻的细节刻画,如一部音乐电影般引人入胜。

创新,也贯穿到配器、合唱、推广等各个环节。交响乐中加入富有湖湘民族特色的侗族琵琶,原生态侗族大歌演唱,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表现形式完美交融,更有电影大片般的立体感。北京首演首次实现互联网实时直播及后期点播服务,4万多名观众参与。

“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原创精品传播,我们正进一步探索。”肖鸣说,“湖南交响乐团要成为湖南的文化新名片,唯有创新,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