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寻找最可爱乡村教师|崔彩绒:面对人生苦难,可以选择坚强
2017-05-26 07:26:25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谭思敏] 字体:【

“面对人生苦难,可以选择坚强”

——记慈利县三合镇庄塌中学教师崔彩绒

学校一套狭小而简陋的房子,就是崔彩绒与人合住的家。这也是孩子们的另一间“教室”。图为5月8日下午,放学后,崔彩绒为孩子们辅导作业。湖南日报记者 何国庆 陈惠芳 摄影报道

湖南日报记者 陈惠芳 何国庆

【微档案】

崔彩绒,女,慈利县人,1970年11月出生。1990年6月常德师范学校毕业后,到慈利县三合镇庄塌中学任教至今,现任数学教师、6年级班主任。曾获“张家界市教学能手”称号。

【故事】

依旧是山道弯弯,依旧是普通教师。

5月8日,记者从长沙赶到慈利县庄塌中学,已经是下午3时。崔彩绒刚刚上完一节数学课。当晚,她还有两节自习课。她的家,就安在学校里。这是两位教师合住的小屋,里外两间。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心中的“3个想不到”越来越鲜明。

想不到,她吃了这么多苦,却显得如此轻松,没有悲伤的神情。

想不到,她小时候并没有吃过多少苦。父母的5个孩子中,她最小,是“宝贝女”。

想不到,她对教学如此痴迷,教出来的学生如此优秀。

时光回溯。

27年前,20岁的崔彩绒既有颜值,又有学历,却选择回乡,到偏远的山区学校任教。

14年前,她被查出宫颈癌,接受化疗与手术之后,回到教学第一线。

11年前,因化疗落下的肠梗阻发作,再次住院治疗。一个月之内,公公、婆婆病故。

7年前,她遭遇车祸,脑震荡,重度昏迷3天3夜。医院下了3次病危通知,她奇迹般地熬了过来。

6年前,她的丈夫,因肝癌晚期去世。正在上高中的儿子辍学。

一波接一波的苦难,冲击着这位病魔缠身的女教师,但她没有被击垮,依旧挺立在讲台上。

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她?这些苦难,连铮铮铁汉也可能承受不了。

崔彩绒说:“谁不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我也想。面对人生苦难,可以选择坚强。”

苦难中的崔彩绒,以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感染着身边的人。同事们说,看不出她是一个病魔缠身的人。

2008年起,教语文的刘宝玉就与崔彩绒住在一块。“崔老师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我住在里面那一间。去年12月,崔老师肚子痛得厉害,3天没吃东西,还在坚持上课。一天深夜,我在里间又听见了她轻微的呻吟声,赶紧喊她哥哥来劝她住院。”刘宝玉说,“当班主任的,学生的什么事都要管,简直是全职保姆。崔老师拖着病体,忙这忙那,真的不容易。”

李思媛是庄塌中学幼儿园园长。她印象最深的是,2003年崔彩绒的那次化疗。李思媛回忆道:“那一天是农历九月十六,正好是我生日。我去医院看崔老师。她的头发都掉光了。她说‘等好一点,我要回学校去。与学生在一起,非常快乐’。在我的眼里,崔老师就是女神。”

与崔彩绒共事27年的崔春华说:“她的意志力,一般人比不了。我特别佩服。她一直很低调,不争名,但争先。”

崔彩绒不图名利,但她带的学生个个争先。

一所山村学校,因为崔彩绒的付出,在慈利,在张家界,有了地位。

2010年,崔亚丽同学的“屋顶水塔报警器”获张家界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2016年,成绩好、又孝敬老人的班长康婷被评为“慈利县第二届美德少年”;4月,黎昌顺同学在张家界市机器人巡回赛中,获小学组二等奖;10月,崔华同学在张家界市中小学遥控模型巡回赛“水陆两用遥控车陆上项目”比赛中,获一等奖。

“学生好,才是真的好。”崔彩绒说,“学生有福,等于我有福。”

历经磨难、不改初心的崔彩绒,也有福。2016年,她将申请到的公租房装修得漂漂亮亮。庄塌中学就她一个人有。60平方米,200元一个月的租金。同事们恭喜她。她说:“我不会因为挫折而丧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要光光鲜鲜地活着,好好地教我的学生。”

新的面孔,不变的初心

湖南日报评论员

又到了“寻找最可爱乡村教师”的时段,又到了爬山涉水的时分。

每一次寻找都是一次感动;每一次寻找都是一次教育;每一次寻找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寻找,像马拉松式的接力。这根接力棒已传递到第五个年头。这样的寻找,这样的接力,不会停止。因为乡村教师是最基层、最庞大的群体之一,他们像父母一样哺育着试飞的雏鸟。因为“让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是一种要求,更是一种责任。基层是土,群众是水。不深入基层,不接近群众,“不服水土”,就会“水土不服”。

我们报道过的80位乡村教师,大多还在偏远的乡村学校。更多的乡村教师,默默无闻而不可或缺地劳作着、奉献着。他们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普通人。理解了他们,关注了他们,讴歌了他们,我们的作品才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乡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注定他们要品尝更多的酸甜苦辣,经历更多的冷寂与无奈。他们像春笋,一批一批地长出来。那些竹壳一层一层剥离,像无声的岁月。即便倒下,即便消逝,根还留着。这就是千年的传统、千年的血脉,生生不息。广袤的乡野,需要成千上万的乡村教师,需要这些乡村教育的坚守者、传承者。

寻找,他们一直就在那里。新的面孔,呈现的是不变的初心、不变的情怀、不变的担当、不变的坚守。营造更加浓烈的“尊师重教”氛围,更加关心、关爱这些乡村教师,也是我们的初心。

我们,同样“不改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