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被乡邻称为"贤人"的郑桂良 写书八载倡美德
2017-05-03 08:03:26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朱永华] [责编:李 慧] 字体:【

被乡邻称为“贤人”的郑桂良,自费出版其创作的《劝世贤言》系列共3本书——

写书八载倡美德

湖南日报记者 朱永华 通讯员 汤命强

在宁乡市,71岁的郑桂良被人称为“贤人”。他用自己一辈子的人生积淀,吟唱出一部40多万字的当代“三字经”《劝世贤言》。今年世界读书日,省委学习办等单位为他的书召开研讨会,称赞该书“完全可以成为基层社区农村道德建设的标配。”即将启动的宁乡“家文化节”,也已经确认把郑桂良著述的这部书列为推荐读本。

“郑老的人生就是一本教科书”

1946年出生的郑桂良家住宁乡玉潭镇。由于父亲过世很早,他与母亲相依为命,郑桂良特别感受到亲情的可贵,要求孩子们孝老事亲,传承传统美德。他的3个儿子,参加了工作,建立了家庭,但一直没有分家,经济上不分彼此,10多个人的大家庭很少有红脸的时候。

困难时代的郑桂良接受过亲友们的帮助,他一直感念在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自己日子好一点的时候,就经常救济困难户。到现在,他每年还拿出3至5万元做公益。对不珍惜生活、误入歧途的年轻人,郑桂良从不嫌弃,而是为他们送去化雨春风,工作生活都关心到位。有位年轻人自暴自弃、吸毒成瘾。郑桂良与他做思想工作,送了一套书让他学习。在社区干部的共同帮助下,现在小伙子戒了毒瘾,还有了工作。像这样原来吸毒因为受到郑桂良的“劝世”而变好的年轻人有三四个。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郑桂良也开门店、搞批发、办公司,经营各种乡镇企业。诱惑很多,陷阱也不少。但他有自己的坚守:诚实经营,量力而行。“诚信比命还重要。” 郑桂良办企业一直坚持一个原则:讲诚信,为自己,也为子孙留个好名声。他负责修建的塘坝,水库都是“千年工程”, 没有一个返工的。“靠诚实经营赚来的钱才稳当。”

就这样,几十年过来,郑桂良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却积累了好名声。在宁乡,知道他的人都由衷地夸赞:“郑老的人生就是一本道德教科书。”

“好传统要传承,新生活要总结”

郑桂良出名,更多是因为他的“三字经”。他说:“我的《劝世贤言》一半是祖训,一半是自己人生的总结。”

《三字经》《增广贤文》中有很多古训 ,比如“天下失孝,世间无人。”“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等等,郑桂良认为这些都是前人从几百年、上千年的生活里得出的道理,现在也不过时,一定要遵守。当然,时代发展变化了,“旧瓶”也要装“新酒”。他对人生的很多感悟,有很多独特的总结。比方说三个人一碗菜,你多吃了,别人就吃不饱,你全吃了,别人就没有吃的了,这就要“看菜吃饭”,心里一定要有别人。比如“一个人要爱国,国家不好,哪来个人的好?”

总结出一堆“大道理”的郑桂良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他人。大儿子郑煜说: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但是他着重的是言传身教,自己做榜样。他从来不打骂孩子。兄弟几个最怕他“讲”。有一次,他做错了事,被父亲整整讲了2个小时。那压力比挨一顿板子还难受,但也从此长了记性。

自费出书,希望好家风世代相传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可以说太幸福了。但是这种好日子能不能持续下去?”近年来,郑桂良开始操这样的“闲心”。特别是当他在新闻里看到好多高级领导干部因为不能坚持操守,纷纷落马,身边的一些本来有着大好前途的干部因为忽视自身修养而锒铛入狱的时候,很心疼,同时心里升腾起感慨:与经济发展相比,部分人的道德却出现滑坡现象。没有好的世风、家风是不行的。

正是有了这样的想法,只有高中文化、不会用电脑、手机信息都不会发的郑桂良自2006年下半年开始写作《劝世贤言》。

“抓锄头把的手”写文字不容易,但句子有泥土的芳香。桂良写“句子”,尽量用朴素的语言来说事明理,或五言、或七言,让人容易记住。后来经高人指点,他有意识地改成带点押韵的民谣。“为善终有福,行恶害自身;贪腐二字毒害深,害己害亲害国人;树有根来水有源,孝顺父母理当然……”类似这样的句子,让人读来更有朗朗上口的感觉,易于流传。

写书的过程中,郑桂良注意博采众长,他常向朋友,妻儿请教如何措辞、纳入哪些内容等。他介绍,“道德教育新民谣”一卷,妻子对三分之一的内容和结构提出了建议。慢慢地,他找到了状态,有时候写到凌晨四五点才休息。

继《劝世贤言》第一本“道德教育新民谣”出版后,郑桂良历时八年,最终完成了《劝世贤言》的“人生问题”“国在我心中”一共3本书的写作和出版。人们称它是一部当代“三字经”。比较于《增广贤文》,郑桂良的当代“三字经”更多地对应现实生活,更多地用现代语言来解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等等,几乎每一个年龄段、每一个行业的人都可以从他的书中找到相应的“贤言”。 郑桂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读到这几本书,把好的风气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