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每周评论 > 正文
破除“没公车不下乡”的说辞
2017-04-24 09:25:45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吴桂桃

江西鄱阳县凰岗镇辖内有一座危桥,村民称会随时坍塌。4月21日,中国江西网记者和县水利局联系并反映情况时遭多部门推诿,其中一位建设管理股程股长竟称没有公车没办法下乡。问题曝光后,当地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痛批县水利局“孙连城”式工作作风。

没公车接送,出行不方便,这是事实。但以此为理由少下乡、不下乡,不履行该尽的职责,未免牵强附会。回想新中国成立初时,干部下乡只需一双草鞋,便可走遍千家万户。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干部脚踏自行车,或骑摩托车,也照样深入群众,奔赴工作第一线。鄱阳县破败老桥,事关群众过往安危,极易引发桥塌人亡事故。管理部门却以没有公车为由,不履行职责,说到底,是思想深处没有群众,不拿群众生命当回事。

出门必公车,是享乐思想在作祟。少数干部生怕泥土粘了鞋底,不愿汗水湿了衣襟。不乘坐公车,显示不出身份“高贵”,在群众面前没有威风,在朋友面前没面子,凡事想着车来车往,追求“舒适”状态下开展工作。干部舒适了,群众能舒适吗?进村一阵风,出村一溜烟,隔着车窗玻璃,怎能贴近群众?

民心需用脚步丈量,问题要用双手解决。“挑水不到井边”,岂能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怎能把惠民政策完完整整地送到群众手中,焉能和群众打成一片?个别干部把自己从普通群众中“抽离”,眼中的百姓疾苦自然也就显得“不那么紧迫”,“解决百姓疾苦”就很有可能为“其他工作”让路。

事实上,公车根本不应成为横亘在干群间的障碍。况且,公车改革配套了相应的车补。车补并非福利,更不是工资收入的一部分,而是专门用于出差、下乡的补贴。从政策出发点而言,是鼓励干部多下乡,深入群众办实事。

眼下,当地虽“亡羊补牢”对工作作风进行了整改、对危桥进行了加固维修,但“没公车不下乡”的说辞,仍旧伤害了民心。其他地方当谨记这一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