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工匠杨奇尚:用祖传技艺“雕”出现代创意
2017-04-22 06:45:50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周杨] 字体:【

用祖传技艺“雕”出现代创意

——记衡阳非遗名录清式家具传承人杨奇尚

衡阳县库宗桥镇库宗村,杨奇尚在家中创作竹雕工艺品。(资料照片)傅聪 摄

湖南日报记者 邹靖方

通讯员 刘魁春 戴军

宽敞明亮的客厅,摆放着一套原木色组合沙发。沙发由4大件组成,主沙发为3座,两边各有一组2人客坐沙发,一张三尺见方的虎蹄茶几坐落中央。古色古香,精致典雅,让人一见便感受到名贵高雅的气质。

这套沙发是衡阳非遗名录清式家具传承人杨奇尚利用祖传技艺制作的。

今年60岁的杨奇尚,是衡阳县长安乡人,出身于木匠世家,10岁时他就能做小柜子、小凳子等简单家具。初中毕业后,他便在祖父的教导下,正式拜师学艺。

而今,石鼓书院、衡阳博物馆、武侯祠、彭玉麟故居、雁峰寺等景点,都陈列着他的清式家具及雕刻作品。

“清式木雕家具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一套完整的清式家具,几乎囊括了清代木业加工制作的技术精髓。”提到清式家具的木雕技艺,杨奇尚的话匣子很快打开了。他从木工的“老祖宗”鲁班发明木锯谈到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从历代名楼不用一根铁钉的奇迹谈到郑和乘坐航海大木船勇闯西洋……旁征博引,竭力表达木工艺术的神奇。

对清式家具的技艺,他从木质选择、式样设计、加工制作、修缮保护等各个方面,都有精准到位的表述。

“木雕就像绣花,一刀不到位,整个作品就有瑕疵。”据杨奇尚回忆,10多年前,他接到了一宗制作清式琴台的业务,当时,他把这件对雕刻技术要求极高的产品交给了自己的两名高徒。

琴台的4个支点采用的是“几”字型镂空雕刻,从琴台的一侧向另一侧望去,镂空的透视面应该在没有任何错位的两个平面上。两人经过近10天的制作,完成了作品。

杨奇尚仔细检查发现,支点的一对镂空面有细微的位移,镂空面的图案也有偏离对称线的瑕疵。

杨奇尚把两位徒弟叫到身边,详细讲解祖传技艺中关于雕刻的技巧。自以为功夫还不错的徒弟,在师父的细心讲解下,领悟了什么是对技艺精髓的追求,并当即表示重新再来。

“清式家具的文化‘含金量’虽然很高,但毕竟时代久远,与现在生活的需求相比,根本不合拍。”杨奇尚在传承与发展上,有自己的思考。

清式家具中使用得最多的是高密度的镂空雕刻,而这种镂空空间细小,相互之间密度太大,给人的感觉显得拥挤不太舒展,加上缝隙中沉积的灰尘不易去除。针对这种局限性,杨奇尚大胆尝试增大镂空面,去除多余的格式化结构,增加突出面的立体感,使家具镂空平面更加通透简洁,更具美感,同时,又便于清洁。

在沙发和桌椅的结构上,杨奇尚也改变了清式家具的一些传统工艺,传统清式家具桌椅,上下左右都是直角结构,坐板和扶手均为水平面,直观效果虽然庄重平稳,但又显简单重复,且久坐不适,容易产生疲劳。

杨奇尚首先改变了桌椅上下直角的结构,他根据不同桌椅的功能,先后设计出了20多套不同高度、弧度的靠背和扶手,他还根据人体工程学,把一些满足人体舒适的设计尽量用到桌椅的设计上。

这些现代元素的注入,使清式家具焕发了生机。近年来,杨奇尚团队制作的清式家具走俏市场,相对以前的传统产品,销售量、营业额大幅增加。

“家具中的木雕,其实与艺术中的木雕是相通的,把清式家具中的雕刻技术用到工艺木雕上,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杨奇尚在这方面颇有收获。

据他自己统计,他所创作的2000多件作品中,有近200件是工艺木雕作品,这些作品大都被一些有艺术眼光的藏家收藏。他创作的木雕作品《关公》,在参加全国大型木雕艺术作品展览会时荣获金奖。

把祖上的东西传承下来,又融入现代生活中,传承人杨奇尚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