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新声 > 正文
发挥好文史研究馆作用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7-03-21 09:09:56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李跃龙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1月21日,是省委省政府敬老崇文、礼遇老年知识分子的专门机构,既具有统战性、荣誉性,又具有学术性。建馆初期,省人民政府聘请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为首任馆长,并聘请了有学识、声望但生活困难的文人耆宿为文史研究馆员,使之“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这些馆员中多博学鸿儒、饱学之士,有的是由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推荐的党外名老教师、专家学者、民主爱国志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省文史研究馆吸收了一批有丰富文史知识或书画专长的离退休知识分子整理文献、校点古籍,举办书画展览等活动,文史研究馆工作得以恢复并有所创新。馆员也由解放初期的“文、老、贫”逐步转变为“文、老、名”。文史研究馆员队伍扩展以后,学术领域覆盖文学、史学、法学、文物、考古、编辑出版、教育、书法、美术、音乐、戏剧、中医药等学科,被社会誉为现代“翰林院”、士林大本营。2016年10月,累计聘任文史研究馆馆员408人。馆员们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因人而异,各展所长”的原则,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看成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近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方式,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特别是传承与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并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省文史研究馆作为湖南省文化地标和清望之地,作为研究和传承湖湘文化的重要机构,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不辱文化使命,不缺位,不失声,为传承中华文化多盖一片瓦,为新时期湖湘文化建设多添一块砖。要做到两个“带头”:

带头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和现实,使得一些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一些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习惯于利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来否定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甚至认为只有“连根拔除”、“全盘西化”,中国才能走向现代文明。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形形色色怀疑、质疑甚至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现象和问题,我们要旗帜鲜明地予以驳斥。中华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要通过深入研究,有序引导和增强人们对于中华民族所创造的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的认同自觉和坚定自信。

带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民族、随历史,生生不息,永不断章,儒、道、法、墨、兵、释等各种学术思想流派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成就迭出又代有发展。从地域文化的视角上来,南与北,东与西,长江与黄河,在中华大地上又孕育了以母体文化为依托,各具特色、争奇斗艳的区域文化,比如湖湘文化。今年,省文史研究馆将紧紧依靠馆员、组织馆员开展传统文化和湖南区域文化研究,一是编著和出版《船山学社研究》,在去年《王礼培辑》的研究基础上,扩展领域,以船山学社为视角,将湘人发现和研究王夫之的过程与湘军的人文积淀、将历史与现实对接并联通研究。二是编著和出版《湖湘文化名言一百句》,用语录体的形式,宏观反映湖南人的精神气质、性格与事功,以及湖湘文化的基本风貌。与此同时,中华传统文化有其历久弥新的精华所在,也夹杂着一些过时落后的糟粕内容。要在深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努力追求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将传承发展的内容集中在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方面,以求得对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启迪、精神滋养和价值培育。中国文化精神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求同存异、文以载道、形神兼备、俭约自守等中华人文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智慧禀赋、精神追求、价值观念、生活旨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今天也有着最大的群体认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抓住重心,聚焦于此,有利于明辨视听、正本清源、激浊扬清,最大限度地形成认知和实践共识。

(作者单位:湖南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