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三湘时评|三更有梦书为枕
2017-03-18 07:25:55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廖慧文] 字体:【

黄佳蓉

今年全国两会上,“倡导全民阅读”已经是第四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细心者不难发现,相比前三次,今年“大力推进全民阅读”的提法更加鲜明;与之相对应的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引来更多人重新审视读书的乐趣和价值。

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当下,古圣先贤们所崇尚的深度阅读已越来越难做到,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阅读”。当厚重的大部头变为轻巧的手机,当实体书籍容身数码屏幕,读屏与读书的“华山论剑”,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会上演。

笔者并非排斥“碎片化阅读”,只是强调过于沉迷,或者替代深度阅读不利于培养“文化味蕾”。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图读懂”……类似的碎片化阅读,仿若“一次性消费”,舟过水无痕。而为何古人能手持长卷,终日静读呢?那是因为古人将读书视为与思想对话,与灵魂交流。随手翻书,兴之所至,悦而受之,长期积淀,成为精神财富,受益终身。两种阅读层次,高下立判。

事实上,人们对数字阅读的批评,与其说是对阅读形式的责难,毋宁说是对阅读内容的不满。眼下的市场上,有不少书籍打着“重塑经典”的旗号风靡一时。这些书籍大多将传统经典之作大篇幅删减,只留个整体框架,再插入些杜撰之言,摇身一变成了“微型经典”。这样的书看似满足了人们快节奏的需求,却让原汁原味的经典就此流失。还有不少人整天沉浸于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钟情于娱乐至死甚至是低俗不堪的网络内容,或是习惯于“快餐式”信息。这些,都只会给自己留下一个虚幻的阅读假象。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可反观当下,多少碎片化阅读的热衷者,试图用一首短诗、一段美文就将自己的灵魂升格,让自己的气质变得出类拔萃。长此以往,只会养成对知识敷衍的态度,容易沦为网络上不深究缘由、不明晰始末便盲目跟风应和的“愤青”。

宋代大儒朱熹曾如此诠释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又到周末,外头连日阴雨,不如蜗居家中静下心来再读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