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三湘时评 > 正文
十八洞村,可持续可复制的脱贫样本
2017-03-17 07:13:20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胡泽汇] 字体:【

沈德良

全国两会前,湖南省宣布,经过最严格的评估考核,花垣县十八洞村达到了脱贫出列标准,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6年的8313元。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村摘帽。

作为“精准扶贫”理念的首倡地,十八洞村见证着一个曾经贫穷落后山寨的蜕变,见证着中国“2020年所有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伟大实践。但它的脱贫可不可持续?它的经验有没有可复制性、可参照性?是不是用扶贫款垒起的“大户”、用数字堆起的“盆景”?

“不要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要堆出一个盆景来”,几年前到十八洞村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打了预防针。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确保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十八洞村要脱贫,自然离不开外界的帮扶,这种帮扶,本身就是扶贫攻坚的应有之义。驻村扶贫工作队、扶助资金、各种扶农助农的贷款,乃至于各方给予的帮助,都是十八洞村成功脱贫不可或缺的外力。

但摘掉贫困的帽子,终究还得靠十八洞村人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让他们有了以往不曾有的精气神,以往不敢想象的奋斗目标。几年来,湖南日报一直关注、记录十八洞村的奋斗历程;今年春节期间,湖南日报记者再度走进十八洞村,进一步捕捉到了十八洞村的脱贫密钥——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十八洞村的变化,得益于选出了一个好班子。作为一个偏远苗寨的“关键少数”,“村支两委”带领大家精准识贫、实实在在选择致富产业,把一个曾经暮气沉沉的山寨搅得风生水起。如今,这个去年被中共中央授予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村党支部,成为了十八洞村群众的“主心骨”“领头雁”。

路通、电通、水通的苗寨,八面来风的苗寨,让人们有机会走出长期的封闭,走出无可奈何的悲观,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我要脱贫”,这是十八洞村人心灵深处的呐喊。脱胎换骨的精神状态,成为脱贫最坚实的内生动力。现在的十八洞村,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与贫穷相伴、锁在深山人未识的“夜郎十八洞”。这几年,全村20名大龄青年“脱单”,新娘都是外村人。

铲除贫根,贵在变“输血”为“造血”。短短3年时间,十八洞村人找准了一条“干得开,干得好”的产业发展路子。人还是那些人,山还是那些山,思路一通山门开,那些平时感受不到有什么不同的特产、风景、民俗,如今都成为了十八洞村人发家致富的宝贝。除了红红火火的乡村游,烤烟、猕猴桃、野生蔬菜、湘西黄牛等特色种养产业,让当年贫困冷寂的十八洞村生机勃发。

稳定的脱贫,全面的小康,对十八洞村来说,已经是正在展开的现实;而十八洞村的经历,只是中国千万个贫困村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