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每周评论 > 正文
让“到基层去”叫好又叫座
2017-03-13 09:59:43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袁浩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要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

基层是什么?有人说,基层是一片沃土,“根深方能叶茂”,只有把根扎进基层沃土,在基层锻炼才干、涵养底气,才能积蓄后劲,增强担当大任的实力。也有人说,基层是坟墓,基层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在基层会埋没人才、销蚀志气,最终误家误己。

或许,每个人对基层的看法都有道理。“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古往今来的成才规律昭示,凡志在高远者,都是在基层这片沃土中成长磨练出来的,基层于他们而言,就是培养、造就人才的熔炉。但同时,在当下的社会生态和教育生态里,基层又确实如有些人所担忧的,它是一个被现实困扰填满的概念,很多人抱着对基层充满着无限希望的预期,却又在基层的现实里屡屡失望碰壁,最终抛弃基层,脱离基层。

几年前,厦门大学一位女博士下基层社会实践时,因为对各方面条件不满,在微博上“吐槽”表示今后“死都不下基层”,受到舆论高强度、多视角、多侧面的批评,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博士的悲哀、大学的悲哀、教育的悲哀。但也有理性的声音指出——高举道德的大棒,批评“死都不下基层”是容易的,可如果不从体制机制方面反思,就永远无法破解“不愿下基层”的难题。

基层的艰苦,莫过于长期艰苦地做具体事情,难以构成创业、事业的追求,缺乏“成就感”。同时,趋利避害是大多数人的天性。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的边缘化;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收入的反差,基层创业环境的相对恶劣以及社会评价不高,都可能使刚毕业的学子望而却步。

因而,首先要事业留人,事业育人。像袁隆平、许振超等等,都是扎根基层,才创出了非凡业绩,他们是所有青年人学习的榜样。此外,要将人才引导到基层,在现阶段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政府激励政策的进一步“做实”。

值得期待的是,从国家层面已经越来越重视基层一线,越来越关注基层、关爱基层,注重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这让到基层去的大学生有可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可以与留在大城市的“好处”作一番权衡的益处。如此一来,基层在大学生心里就会有吸引力,就会是值得去努力奋斗一番的地方,“到基层去”才能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