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家的修养,在年味里传承——湖南文艺家春节谈家学
2017-02-10 10:26:00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胡泽汇] 字体:【

家的修养,在年味里传承

——湖南文艺家春节谈家学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李婷婷 吴名慧

编者按

家是社会的细胞,是传统中国的基本社群。家庭是每个中国人的舞台,家的传统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根基。春节,是一年中少有的能将一家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节日。家的修养,在过年的温馨气氛里展现、传承着。

在过去的一年,湖南文化发展生机勃勃,成绩斐然。戏曲演员王阳娟主演《月亮粑粑》获文华表演奖,作家向娟成为湖南首位入选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的网络作家,青年儿童文学家周静作品入选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我们挑选六位文艺家以自身的细节和故事讲述家对他们的意义,以及家的传统如何在他们身上产生影响。

让我们从家的修养中起步,纯净心灵,涵养社会风气。

年夜饭的味道,叫团圆

周静(儿童文学家,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

除夕是外婆家最热闹的一天。

屋子里闹哄哄的,屋子外也闹哄哄的。

男孩子们在放花炮,一会儿一声响一会儿一声响。我不敢出去。

大人们在堂屋里喝酒、烤着火,大声说笑。女孩们在里屋围着炉火嗑瓜子,大表姐在给二表妹梳辫子。

我站在那里,插不上话,突然有点委屈起来。

“外婆。”我跑到厨房里找外婆。

外婆穿着浆洗干净的围裙,正将瓦罐从炉灶里端出来,揭开盖。

鸡汤的香味一下子就把我的情绪给盖住了。

姨妈在切大白菜梆子,菜刀落下去,咔咔脆响。

“莉啊,递个碗来。”外婆说。

姨妈笑眯眯地放下菜刀,从敞开着的碗橱里拿了个碗递给外婆:“丫丫,压岁钱藏好了没?”

我摸摸口袋。口袋里有好听的沙沙声。

外婆舀了一碗汤,从案台上装着各种配菜的碟子里抓了点葱花撒在碗里。

“来,丫丫,来,帮外婆尝尝味。”

我端着碗,坐在炉灶下,慢慢喝着汤。外婆和姨妈继续说着家常——大表姐、二表姐、裁缝店、新收的棉花、粮站里的新媳妇、失而复得的金戒指……

回忆里,炉火熊熊燃烧,锅碗瓢盆碰碰撞撞,不断发出声响,锅子里不断冒出鲜美的味道,是即将上桌的,家的味道。

千里迢迢,亲人相聚,只因为这家的味道,年夜饭的味道,叫团圆。

唠家常,吃家乡菜

是吸引我们回家的味道

王阳娟(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省湘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我们家的年味,就像其他家庭一样,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们,还有晚辈,四代同堂欢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平平安安。

家里储备着好多好多我喜欢吃的菜,特别是常德米粉、辣萝卜。回家过年,让我能全身心地放松下来,不想串门,不想化妆,不想减肥,甚至不想接电话,只想陪着爸爸妈妈,逗着侄外孙,看电视,唠家常,吃家乡菜。这种感觉非常温馨,又幸福。我喜欢这种味道,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就是吸引我们回家的味道。

学习不浪费一年的光阴,

我们在这种传统中长大

向娟(网络作家,多次获全国网络文学比赛大奖):

我们家过年的传统是在年夜饭之前、除夕的下午3点开个家庭会议,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每个人都发言,把自己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做个简单的总结,总结完后家里最大的长辈一一点评,然后散会各司其职准备年夜饭。

以前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父亲兄妺四家都集齐在爷爷家,近20人开会,爷爷先说,最后也是爷爷点评。爷爷奶奶去世后,作为长子的父亲继承了这一传统,过年四兄妹家聚齐在父母家团年,依旧是一年一度的总结和点评。

我们在这种传统中慢慢长大,学习如何不让自己浪费一年的光阴,如何不虚度年华和生命。以后这个传统还会延续下去。它除了能教育和引导我们,还会提醒我们,家永远在,爱永远在,我们是一家人,永远在一起。

“家庭扩大会议”是我家一年一度的隆重仪式

杨霞(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舞协主席、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国家一级演员):

在我家,过年可不止吃顿年夜饭、尝一尝舌尖上的酸甜苦辣。全家人春节的重头戏是大年初一上午的“家庭扩大会议”——工作、生活分散在天南海北的亲人聚在一起,轮流发言,聊聊一年来的喜怒哀乐,收获与得失。

自打懂事起,我便被父亲“拎”上“会议桌”,从汇报学习说起。小时候不能懂得其中深意,比起“会议桌”,更喜欢赖在床上的热被窝里。然而一年又一年,家人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忙,现实距离也越拉越远,才发现,原来亲人们能面对面交流——听长辈教导要孝顺、要团结,和平辈们拉家常,说工作,亦或是倒倒苦水,也敲打敲打小一辈做人要正直,工作要努力——是多么幸福。

如今,“会议主持人”的接力棒已经转交至弟弟手中,家人队伍日渐壮大,甚至小一辈的男女朋友都已经融入进来,大家欢声笑语不断,好不热闹。这样的传统在我家已经延续了30多年,今后还将持续下去。

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讲,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家庭扩大会议”就是我家一年一度的隆重仪式。无论走多远、飞多高,家永远在这里,根永远在这里。借助这仪式感,我们积蓄力量,回味初心,继续前行。

家的生活和日常是最好的教育

刘伟(著名室内设计师、中国室内设计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我的母亲出身大家族,但因为家里重男轻女,自幼随外婆来长沙讨生活。她没有读过什么书,熟读的只有《增广贤文》,那就是她做人行事的准则。我母亲信奉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与人为善,诚意待人,逢强不怕,遇弱不欺,尊人为贵自为贵,这些话语的念叨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而母亲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有一年涨水,家门口来了一位从河南乞讨来的老太太,那时我们一家七口住在十来平方米的房子里,全家就靠父亲的工资过活,但母亲还是将老太太留在家里住了一个月,待水退了才送走。我最大的遗憾是我还在读大学时母亲就病故了,她没有看见我太太和孩子们,但我时时觉得母亲和我们在一起。

母亲常念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能有今天的生活,常常觉得是母亲为我们积的福荫。我们家里常有各种各样的朋友来住,朋友有困难也会第一时间想到我们,孩子们在家里学会了接人待物,面对各种变故。我觉得家庭教育才是最真实的教育,表里如一,内外兼修,这些不是要背的书,这些就是日常。

今年春节,我们全家在浏阳宝盖寺待了三天,礼佛做饭喝茶读书。并不是要孩子们皈依宗教,而是有仪式感、敬天惜物的生活方式,只有在寺庙里还保留完整。而寺庙周遭的青山绿水古树青苔,无疑也是美的最好范本。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生活就是教育,这是我母亲教我的。此刻,我很想她。

徐天舒(会无轩文化沙龙主持人、佳日设计董事长):

我从小在一个大家庭长大,物资匮乏的年代,旧派规矩是少了很多,但是必要的都还在。很多是生活的细节,比如说拿筷子的姿势必须正确,吃饭不许出声,进门与告退时对屋里的长辈都要逐一问候致意,口齿需清晰,不可含糊其词。女孩子不可赤脚穿鞋,坐下时要顺抚裙摆,双脚要并拢,不可晃腿,笑不可大声,不可前仰后合,笑盖语声。

想来好些我现在做不到了,比如说时常笑语先人到,光腿穿凉拖。但在大家族长大的好处,是知道来路,约略可知去处。当你见过在大时代命运抉择的原则仍是仁义忠厚,见过路广万尺不过是旧时家宅,见过国有征召虽千万人吾往矣,世间的起落,金钱的散聚,人言的毁誉,往往能淡然处之。大节起于小处。

和我父亲一样,我现在对孩子最日常的教育除了起居读书之外,最要紧的是方言的纯正。方言里不仅有古音韵脚,也与脚下土地唇齿相依。若乡音不改,则故土难弃。家国河山,从一家一室一池一城,然后才及千里万里。受大环境的影响,孩子们的方言时时需要提醒纠正。我父亲小时候教我的话,无论外面怎样,家里的规矩是不能变的。

正身,首要从家风开始。家为国之基,为人之本。家风,是累世经年的熏习,你的样子,就是你整个家族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