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滚动新闻 > 正文
我省举行纪念孙国治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乌兰等出席
2017-01-18 08:49:12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荆彩] 字体:【

我省举行纪念孙国治同志

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乌兰等出席

湖南日报1月17日讯(记者 贺威)今天下午,我省纪念孙国治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长沙举行。省委副书记乌兰出席并讲话。

座谈会由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蔡振红主持。省领导及老同志李友志、向力力、沈瑞庭、赵培义出席。原省顾委秘书长高绍英、孙国治同志亲友及生前身边工作人员、省直和有关市州同志、省会群众代表、河北省有关同志出席座谈会。

乌兰在讲话中追思了孙国治同志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她说,孙国治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革命意志、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崇高的品格风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对孙国治同志等革命前辈的最好纪念,就是以实际行动把湖南建设得更加美好。今天,我们学习孙国治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守革命先辈崇高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习他夙夜在公、殚精竭虑的实干精神,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学习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崇高品质,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志初、孙国治同志生前秘书贺德欣、孙国治同志长子孙田、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鲁平在座谈会上发言。

链接>>

功业留青史 赤诚献潇湘

——纪念孙国治同志诞辰100周年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2017年1月17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孙国治同志诞辰100周年。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还是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孙国治同志都保持革命本色,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的建设和改革发展,建树了历史功勋。他的光辉业绩与崇高风范,永远值得我们追思和学习。

家乡立志,投身抗日斗敌顽

孙国治出生于河北省涞源县银坊镇吉河村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时代,他目睹社会的黑暗和种种不公后,幼小的心灵中便种下了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种子,铸就了他聪明勤奋、顽强拼搏的性格。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正在涞源县民众教育传习所工作的孙国治,一面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一面宣传救国救民的道理,向父老乡亲控诉日本侵略者占我河山、杀我同胞的滔天罪行。

1938年3月,孙国治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小学教员身份开展抗日斗争。他积极发展先进分子入党,组建了吉河村党支部并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党员起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发动村里群众开展抗日斗争。在日军向涞源抗日根据地银坊、吉河、黄土岭一带大扫荡时,他积极组织民兵开展支前工作,亲自带领数百名村自卫队员,为前线的晋察冀根据地主力部队送水、送饭、抬担架、送伤员。在担任涞源县三区区长后,他在区里组建了抗日自卫队,带领大家在涞源至马驿间的公路沿线割电线、埋地雷,伏击日伪军。在敌后抗战的困难时期,担任县粮食局局长的孙国治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内长城,深入到相关的村庄布置公粮征集任务,使根据地军民渡过了粮食紧缺的难关。

坚持斗争,不顾生死求解放

抗战结束后,人民还没来得及享受民族独立的喜悦,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公然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内战。在内战烽火纷飞的时刻,孙国治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置生死于度外,充分展示了一个英勇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形象。

1946年5月,孙国治任宣化市三区区长。他开始集中精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广辟税源,支援前线。10月10日,晋察冀边区党政领导机关从张家口、宣化一带撤出。孙国治等将三区干部分为两批撤离,女干部、家属和年老体弱的同志撤往路南解放区工作,自己和孔安民等同志率领一部分年轻力壮的干部进入环境艰苦的路北区坚持斗争。当时国民党军队经常到路北乡村进行搜捕,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撤出的第三天,孙国治等就被国民党军队包围了,突围时牺牲了不少同志,一度还与上级机关失去了联系。由于国民党部队封锁严密,他们经常吃不上饭,有时靠嚼几粒生蚕豆和找野菜充饥。

1947年11月,孙国治任龙宣怀联合县县长。为打开工作局面,他带领一部分同志深入到宣化东部、庞家堡矿山南部、下花园北部等游击区,宣传发动当地群众,建立乡村政权,发展生产,开展征兵征粮、支援前线等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他白天深入农村工作,晚上有时住在山间老百姓的窑洞里,有时就住在自己挖的秘密山洞里。经过几个月艰苦细致的工作,孙国治带领县、区、乡工作人员先后在观音堂、牛心山、段家堡、苍岭沟、石湖里等20多个村庄建立了革命政权组织,为以后对敌斗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下湘西,接管建政平匪患

1949年,中央决定从老区抽调5万多名干部随大军南下,到新解放区去开辟工作。1949年10月下旬,孙国治带领4个县建制和直属中队的全体人员,到达湘西会同专署所在地芷江县城。孙国治任会同专署专员,与地委、专署其他领导一道,一手抓接管建政,一手抓剿匪反霸。在接管建政和剿匪告一段落后,又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到发展生产上来。他狠抓工矿企业生产恢复工作,积极搞活城乡物资流通,还下功夫组织农民发展生产,抗灾夺丰收。1950年,会同专区遭遇大灾害,孙国治带领机关干部深入农村,鼓励农民在自然灾害面前不气馁、不后退,组织农民一担一担地担水保苗,一丘一丘地捉虫除害。在抗灾物质基础薄弱、抗灾设备极差的情况下,凭着几十万农民肩挑背负,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950年10月,孙国治调任湘西行署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处处长,提出一系列恢复和发展湘西经济的富有开创性的意见,并落实了诸如逐一审查专署的所有现金开支、对各专署各部门的现金使用实施严格的统一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使湘西的贸易秩序有了显著改善,财经形势明显好转,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勤奋务实,三湘大地建功业

在湖南工作岁月里,孙国治曾任省委交通工作部部长、省委副秘书长、副省长、省计划委员会主任、省长和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重要职务。他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勤政务实,把自己的青春和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了湖南的建设和改革事业。他的亲民爱民、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2年,孙国治调任省交通厅副厅长,协助厅长主持全面工作。他组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得出运输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差数,筹划相适应的基本建设规模,按照全省国民经济计划,制定出《湖南省交通建设与运输生产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书》并认真组织实施。在公路建设方面,按照“面向山区、面向边区、面向老区”的方针,组织交通部门和相关地区的干部群众,除了对原有公路进行改造外,新建了永(顺)大(庸)、武(冈)城(步)、桂(阳)新(田)、道(县)江(华)、乾(吉首)凤(凰)等公路,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在航运建设方面,他重点抓治河、建港、造船,成立了四水航道整治办公室,抽调一批技术人员对四水航道进行规划。他调集技术人员和民工500多人,自衡阳而下至湘阴县濠河口,组织进行清槽、排障、整流、护岸等工程,使湘江中下游航道基本净化,海损事故明显减少。“一五”计划完成后,湖南交通面貌焕然一新。

1965年10月,孙国治任湖南省副省长兼省农村办主任,开始主管全省农业工作。当时湖南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仍处于传统生产方式,平均亩产低,农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孙国治上任后,集中精力抓推广良种、发展双季稻,他曾几次到海南联系租用制种耕地、看望制种人员。与此同时,着手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经过几年的结构调整,湖南农、林、牧、副、渔和经济作物得到全面发展,水稻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茶叶、柑橘总产和生猪出栏居全国第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孙国治处乱不惊,坚持在第一线抓生产,领导开展“三线建设”,先后组织煤炭、电力、钢铁、化肥、农机等工业会战。

1979年12月,孙国治当选为湖南省省长。面对历史重任,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推进生产各领域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生产恢复与快速发展。通过调查研究,在全国率先迈开了“党政分开”体制改革步伐,为实现湖南经济转型顺利过渡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向省委提出国有企业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科技成果等设想,并在涟源钢铁厂试点成功。这一重大改革,在我省国有企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983年4月,孙国治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他坚持依法治国,积极开拓进取,狠抓人大组织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各项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开创了湖南省立法和监督工作的新局面。

孙国治同志一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为党和人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湖南工作和生活的50多年,他的足迹踏遍了三湘四水,为我省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的深情和精力,寄托了自己所有的理想和希望,将金色年华献给了湖南的父老乡亲。他曾经这样说:“党的干部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任何个人利益都是微不足道的。”他用毕生的精力,为这句话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他虽然已经离开我们10多年了,但他呕心沥血为湖南人民所做出的奉献,他勤政爱民的崇高风范,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