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生活不能没有诗
2016-12-16 09:51:08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杨思] 字体:【

杨固安

课堂上与学生共读童诗,一下唤醒了他们,也唤醒了我。那些浓缩在诗里的童年趣事,唤起了我们真诚、坦率、天真的天性,带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这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不能没有诗。

诗是诗人心灵的吟唱,是一种艺术,它能抚慰人的精神与灵魂,能让我们跳出现实的困境,找到生活的另一个栖息地。在生活节奏愈来愈快的现实世界里,如何保持生活的诗意、憧憬和情丝?诗就是一剂良方。读好诗,如同清澈的泉水注入我们的心灵,心湖一片澄明。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让我们能感受到春的神韵——灵动且富有生机。“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如同自己信步于微波泛起的湖边,悠然自得。“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花与人融为一体,人若有悲花亦悲。“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便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这是伤春还是惜春?淡淡的哀愁,混杂着眷恋与惆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浩然正气,青史留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留下的是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

古人喜欢梅菊兰竹,也因为它们美,美在有品。“凌寒独自开”的梅,“虽枯不改香”的菊,“任是无人也自香”的兰,“有节天容直”的竹,它们都具备了高尚的精神品格与独特的神韵气质——或虚心劲节,或刚正不阿,或洁身自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是屈子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体现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正是周敦颐的人格追求吗?如果我们用诗的眼光去赏梅品竹,观物察我,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

诗除了陶冶性情外,还能启迪智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看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结果——或岭或峰,见仁见智就能理解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告诉我们站得高,方能看得远,否则只会落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告诉我们罔谈彼短,我亦有短。读张英“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家书,让我们懂得了宽容与大度。“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让人觉悟到了物与人的关系,外物其实从来就不属于某个人,人行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诗的逝去,正是诗意生活远去的表征,人要生活好,就得有诗意;要有诗意,就得读诗悟诗。快节奏的生活是享受不到诗意的,心浮气躁的生活是享受不到诗意的,远离大自然的生活也是享受不到诗意的。读诗需要我们放慢脚步,力戒浮躁,享受自然,用心感悟,方能听到“疏雨滴梧桐”的声音,看到“画船听雨眠”的情景。

朱光潜说:“慢慢走,欣赏啊!”用诗来感悟生活,就能够用超凡脱俗的心来面对生活,笑对人生。用诗的艺术来看人生,你会有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