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杨正光:“痴情”守护传统村落
2016-12-08 08:24:58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曾璇] 字体:【

杨正光(前)陪考察人员在中黄村调研。(资料照片)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周寰宇

11月下旬,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第八届“薪火相传——寻找传统村落守护者”颁奖仪式在浙江松阳举行。颁奖仪式上,吉首市矮寨镇中黄村的杨正光,被授予“传统村落守护者优秀人物”称号。

2005年,杨正光带着在北京打工挣的钱回到家乡,投身到家乡苗寨的保护中。他挨家挨户上门宣传,让父老乡亲意识到了保护苗寨的重要性。在他的奔走争取下,中黄村入选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获评为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用一个“笨”字,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

中黄村原名重午苗寨,“重午”在苗语中是吉祥美丽的意思。重午苗寨位于三座大山环抱的峡谷中,依山势拾级而建。村前,一条叫做洽比河的峒河支流穿村而过。清乾隆末年,这里已发展成“五岭七寨八百户”的杨氏大山寨。乾嘉苗民起义失败后,苗寨被焚毁,留下来的幸存者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繁衍生息。

穿行在中黄村,独具苗族传统文化特色建筑元素的籽登阁楼、古老的石板驿道,让人有穿越历史之感。一座始建于清代的乡公所旧址,至今保存完好。杨正光介绍,中黄村现存古建筑民居68栋,200多间,约1.3万平方米。其石刻、柱础、窗花、彩绘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苗族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艺。

因为交通不便、山多田少,稻谷、玉米仅够口粮,中黄村村民大多贫困,活钱只能靠外出打工挣。杨正光本是一位乡村医生,2001年的时候,因为生活太贫穷,他也走出大山,到北京打工,在一个工地上做管理人员,每个月工资4500元。

身在北京,但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古老的苗寨,美丽的苗绣,让他日思夜想。“有一次,我在电视里看到,中央出台了政策保护文化遗产,我想起我们的寨子,也应该好好保护,保护好了能给村里人带来财富。”杨正光说。2005年,他决定回到家乡,保护、挖掘祖辈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让父老乡亲生活得更好。

回到重午苗寨,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老干部、党员和有见识的人请到家里吃饭,把保护苗寨的想法讲给大家听。未料,他刚讲完,有人就挖苦他:“你这是看不见的事还去想,做不到的事也去做。”还有人说:“如果天上真的掉馅饼,别人早捡走了,也轮不到我们。”就连当时矮寨镇的干部也给他打电话,劝他不要做,搞不好会劳民伤财。

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杨正光并不气馁,他说:“保护苗寨并不是异想天开,要慢慢引导大家,让大家有保护的意识。”他用了一个“笨”方法:挨家挨户上门去做思想工作。

村民施银香还记得杨正光在她家里讲过的话:“村里的古建筑群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是城市里没有的东西,要原汁原味保护好,不能破坏,破坏就再也没有了。”

他的一番话触动了一些村民。2007年,村里成立了保护传统村落的领导小组,村民开始主动参与到保护中来。2014年,他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用一个“狠”字,带头把自己的卫生室拆了

中黄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有有历史印记的建筑已经划分责任人。杨正光还起草了《村规民约》,规定不得滥建滥搭房屋,不得破坏古建筑群(古树、风景树、桥梁),建筑雕花件不得卖出。《村规民约》通过村民大会同意后,发到家家户户。

不过,像中国大部分乡村一样,建砖混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洋房”不可避免地在中黄村出现。吉首市文物局副局长龙宝成坦言,重午苗寨虽然珍贵,但部分房屋已经不太适合居住。在中黄乡公所旧址前,就散落着3座新建的现代建筑。这些现代建筑与中黄村整体的古朴风格并不搭调。

拆除违章现代建筑是中黄村保护传统村落矛盾最尖锐的一环。从2014年开始,中黄村开始了现代违建房屋的拆除工作,同时在村核心区域外划出一块地,专供村民新建住房。杨正光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可关系到自家房屋的问题,村民哪管那么多。有一位村民还“倒打一耙”,对杨正光说:“你建的卫生室也是现代建筑。”

卫生室建于2011年,是杨正光为了方便村民看病,从卫生部门争取来的项目。杨正光想,别人的拆不动,自己的拆得动。于是就把位于村道边的卫生室拆了。这是中黄村拆除的第一座现代建筑。

“其实,这间卫生室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它不是违章建筑。”龙宝成说。

另一位村民更极端。中黄乡公所旧址前,间隔不到5米的地方,前些年建起了一座现代建筑。当时房子在建的时候,乡公所旧址已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吉首市文物局为此向建房的村民发过停工通知。但是村民不听劝阻,房子照建不误。听说要拆现代建筑,这位村民拿起斧头就向杨正光追了过来,扬言“你敢拆我房子,我就砍死你”。

为了保护好苗寨,杨正光付出的远不止这些。他的妻子在外打工,他放弃了和妻子的相依相守,独自在村里守护苗寨。从2006年开始,他除了给人看病,其余时间都在四处奔波,为村落争取资金、项目。他在北京打工挣的3万多元,全部花在了外出的开销上。他曾对妻子说:“做一个人,要为子孙后代造福,自己的钱再多也没用,关键是做有意义的事。”一席话,说得妻子很感动。

用一个“蛮”字,为村里争到多块“金字招牌”

杨正光说,11年来,为了保护苗寨遭受过很多的误解,有时候也觉得累,不过,“就像挑担子一样,累了就休息一下,又有了继续前进的力气。”

熟悉杨正光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字:蛮。

2008年,湖南省组织评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投票方式包括网络投票和填写纸质选票。重午苗寨虽然很美,可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杨正光四处推介中黄村,还把镇上居民和附近学校师生填写的一麻袋纸质选票收集起来,专程送到省民委。

2009年,中黄村成功获评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后,又成功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等,2012年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每一次申报、评选,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杨正光来说,最难的是准备材料。他经常熬到半夜,反复修改。这一块块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也给中黄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以“中国传统村落”为例,住建部门和文物部门将投入1100万元进行保护。

以前,中黄村人都是自己织布、裁衣、刺绣。不过改革开放后,织布机就逐渐尘封。“这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应该重新挖掘,进行保护。”2015年,中黄村巾帼创业基地挂牌,杨正光组织村里的8位妇女制作苗绣。“具有苗族特色的服装和布匹,很受游客欢迎,经常脱销。”一位织布的妇女告诉记者,每个月有1500元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外出打工好。

让杨正光欣慰的是,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省州市各级对中黄村的扶持力度空前,省政协还在村里设立了联系点,帮助他们制订古苗寨保护规划,并投入资金进行传统民居保护和基础设施改善。看到家乡的变化,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回到家乡,义务投工投劳,或者参加村里的文艺演出队,十里八乡宣传自己的苗寨。

保护传统村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中黄村已初步尝到了甜头。如今,每到周末,苗寨里常常可见外来的游客。今年“十一”黄金周,几千人到苗寨参观,他们吃住在村民家,让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记者手记

用信仰守护传统村落

李国斌

从吉首市区到中黄村,18公里的路途,中间要经过好些苗寨。同行的吉首市文物局副局长龙宝成说,10多年前,有些寨子和中黄村的样貌差不多,然而如今再看,那些寨子的古民居已经拆得没剩下多少。而中黄村重午古苗寨,因为杨正光唤醒了村民的保护意识,苗寨完整保存了下来。

传统村落的保护,确实离不开杨正光这样的人。

传统村落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耕文明的DNA,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保障。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2012年以来,先后公布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有4157个村落入选,其中湖南有187个,吉首市中黄村是首批入选的村落之一。

近些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传统村落人去村空,日渐支离破碎。也有一些传统村落,因为缺乏保护意识,被推倒拆除,在原址建起了“小洋楼”。总之,传统村落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保护与抢救迫在眉睫。

对于传统村落来说,保护者可以来自四面八方,但守护者只能是世居在传统村落中的农民。传统村落,需要更多杨正光这样的守护者,需要更多这样有见识、有担当的人。

“保护传统村落,要有信心,还要有信仰。有信仰,就一定能保护好。”杨正光说。

守护传统村落是杨正光的信仰,这很好地诠释了他11年来所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