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勃沙特的长征》
2016-11-04 09:27:49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周杨] 字体:【

《勃沙特的长征》

——用一幅地图,追寻信仰的光

芳明

潇湘电影集团公司摄制的电影《勃沙特的长征》,从堪称人类壮举长征中挖掘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以一名瑞士籍传教士勃沙特(全名鲁道夫·勃沙特,中文名薄复礼)为叙事视角,用一幅地图让不同国籍却拥有着坚定信仰的人相遇,而后携手行军、并肩战斗,真实再现了80年前战火硝烟岁月中的情与义。勃沙特的著作《神灵之手》于1936年在英国出版,是见证红军长征的外国人所记录的第一本专著。

真实再现 改变勃沙特一生的行走

历史上的勃沙特受教会派遣,于1922年来到中国,在贵州黄平、镇远等一带传教。1934年10月初,时任贵州镇远教堂牧师的勃沙特与妻子在安顺参加完祈祷后返回镇远。在经过城外一个小山坡时,正好与从湖南入黔的红六军团相遇。这一次的不期而遇改变了勃沙特的一生,而遇到萧克将军,也让他对信仰的认知得到升华。

萧克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过与勃沙特的这段交集:“我们从湖南进入贵州,用的是旧中国中学生课本上的地图,图中只有省会、县城、大市镇和大河流、大山脉。而且它只有20平方分米大。得到一张贵州省地图,我们多么高兴啊!虽然在那以前,我们对传教士的印象不佳。但这位传教士帮我们译出了这张地图,使我在思考部队行动方向时,有了一定的依据。我们后来转战贵州,其间全是靠这张地图。”

长征胜利后,萧克、勃沙特这两位老朋友再取得联系,已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光阴。1984年,他们用书信相互问候。“人何尝不是一生都在路上,至于看到什么,心总比眼睛看到更多。”萧克的一句感悟,让勃沙特牢牢记了一辈子。

《勃沙特的长征》中,萧克与勃沙特有不少对手戏。加入红军部队起初,勃沙特问萧克:“你什么时候放我走?”萧克的回答是觉得安全的时候。更值得一提的是,当红军战士饱受伤病折磨时,勃沙特还写信向教会求助提供药品,而在之后的行军途中,勃沙特身染疾病无法行走,红军战士用担架抬着他,悉心照顾……这些情节在历史上亦有迹可循。为了真实再现红军长征浴血奋战那段历史,电影取景拍摄地点选择在贵州黄平,这正是红军曾经走过的地方。

以小见大 方寸之间见深情

电影以步入暮年的勃沙特回忆开篇,金秋浓郁的桂花香使他想起了当年在贵州闻到的相同味道,那是记忆中最难忘的岁月……由萧克带领的红军部队与国民党顽强对峙,欲突出重围就要借助于地图。但从课本上找到的地图尺寸太小不便使用,一幅挂在教堂里的法文版地图被红军智取到手,这也让误入红军部队的勃沙特肩负起了将法文译成中文的重任。因为教规,最初勃沙特拒绝了红军的请求。在随后的随军行走过程中,与红军战士们朝夕相处的勃沙特目睹了红军是怎样为信仰而战,也亲历了红军将士在突围过程中的流血和牺牲,不同的国籍信仰在命运息息相关的行程中产生了情感的交融。故事结尾,勃沙特主动提出翻译地图的请求。

正是这样一幅小小的地图,为观众传递了坚守信仰的可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