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瞻仰贾谊故居
2016-09-09 08:21:34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曾璇] 字体:【

禹坤吾

长沙还是有些地方值得去看看的,譬如像贾谊故居。若论其规模与景色,固然有逊于其他名胜。它既无岳麓书院粉墙密瓦之恢弘,又无开福古寺钟鸣鼎食之熙攘,也无天心阁宽敞开阔之气势,甚至无杜甫江阁一览湘江北去之秀美。然而近代一二百年来,三湘大地人才辈出,灿若星辰,那些名垂青史的风流人物,无不裨益于湖湘文化的浸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贾谊故居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

贾谊故居位于市中心的太平街,毗邻繁华的五一西路、黄兴南路、解放西路。公元前177年,贾谊从京城长安贬到卑湿之地长沙国,任王太傅,在此居住四年多,其才华和贡献备受湘人崇敬,故居屡遭兵乱破坏,修缮计64次。贾谊故居又被湘人称为贾谊祠、贾太傅祠,供人瞻仰、凭吊。2000多年来,贾谊故居与长沙命运相连,与湖湘志士气息相通。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时任太中大夫的贾谊提出了“列侯之国”的建议,即让封为王侯者回到封国去,以减轻各封地百姓向京城长途运输物资的辛苦。汉初,刘邦为了笼络功臣,大封“王侯”。这些“王侯”大都住在京城,巨额开销均由各封地百姓长途跋涉运输过来。贾谊认为: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长途运输给民众造成的“毒苦”之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不解除百姓长途运输之苦,就会使百姓投奔诸侯王,国家真正的危机就会到来了。贾谊明白这个建议肯定会触及权势集团的利益,其中包括自己的恩师、时任御史大夫的北平侯张苍,但为了国家的利益,还是把《上都输疏》摆在汉文帝的面前。贾谊遭贬后,仍不惧权贵,心忧天下,一再上书文帝。如《谏铸钱疏》,反对私人铸钱,建议将铜矿收为国有。贾谊这种心忧天下、不徇私情、不顾个人荣辱安危,以国家利益、百姓利益为最高利益的精神,难道不令人感叹与沉思?

几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和儿子在寒冷的风雨中走进了贾谊故居。儿子非常活泼,不畏风雨,不停地拍照,长怀井呀、石碑亭呀、贾谊铜像呀、寻秋草堂呀,等等,都拍了进去。从太傅殿后门出来,见空地上耸一巨石,儿子用手指着石头上红漆大字问:“老爸,这叫什么字呀?”我念道:“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儿子马上摆了个可爱的姿势,要我拍照。我本想把这两句话解释给他听,但想儿子太小未必懂得,也就作罢了。儿子又飞奔似的进了左边一间展厅,立在门口对面的墙下,用手指着墙上的几排字,要我拍照。细细读来,那几排字里有我们十分熟悉的警句:“自古至于今,与民为敌者,或迟或速,而民必胜之。”“夫忧民之忧者,民必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现存贾谊故居占地约五亩,三进青砖瓦房。庭院内有小树、花草,几簇翠竹,石径小道,精致而优雅。走出大门,回望故居,儿子突然问:“老爸,贾谊是什么官呀?”我说:“贾谊是长沙王的老师、参谋,辅助王治理地方政事。”“那是大官了,难怪他家有那么多间房子!”我惊愕了,望着儿子,连忙说:“那是古代,是封建社会!”儿子并不搭理,扭头径直往石板街走去。我站在贾谊故居门口,哑默了。

今年五一节,我在家里看书,儿子推开门进来了,说:“老爸,我去瞻仰贾谊故居了!”我抬起头,望着15岁、一米八二的个子、上高一的儿子。他居然用“瞻仰”这个词表达去贾谊故居的心情,我又一次哑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