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雪峰山里红军桥【邓宏顺】
2016-08-19 10:45:25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雪峰山里红军桥

邓宏顺

在蝉鸣拉长的夏日里,我们从事雪峰文化研究的团队驱车经过一个又一个乡镇,进入白鹭点点的竹山,穿过扬花黑须的包谷地,直往雪峰山下的河谷寻访那座慕名多日的“红军桥”!

王震将军1986年11月18日为《红军长征在怀化》一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我借这个机会谨向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长眠在怀化这块土地上的红军烈士表示深切的悼念;向英勇善战的红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当年大力支援红军的怀化地区各族人民表示衷心的问候和感谢。”红军长征途经怀化时,王震将军是红六军团的政委,他的话表达了红军与怀化人民的深情。

怀化地处湖南西部的雪峰山腹地,当年红二、六军团和中央红军的长征队伍途经这里的10个县、市,4座县城,147个乡镇,990多个行政村,历时两个多月,中央红军在通道转兵,红二、六军团在辰溪、溆浦一带“扩红”近2000人,两支红军队伍还在这里与敌人进行过几十次大小战役。如今虽世殊事异,但红军精神仍影响深远,这里留有多处肃穆的红军纪念地、雄伟的红军纪念碑,尤其雪峰山区的人民为怀念红军而命名的数座“红军桥”,更是一道精神的风景。

我们要去寻访的这座红军桥,是雪峰山区数座红军桥之一,它在溆浦县小横龙乡大同村境内。三孔双车道的水泥桥连通着两岸亮丽的民居。桥上车来人往,络绎不绝;桥下碧水映天,浮光耀金;桥头古柳成行,雀噪蝉鸣。站在桥上闭目遐想,仿佛又听到当年红军的脚步,看到当年红军在这里“扩红”的情景。

这河上自古没有固定的桥梁。1935年,贺龙率领的红军长征队伍来到这里宣传群众,撒播革命种子时,走的是浮在水花激流中的临时木桥。住在桥头的13岁少年贺芳齐就是听了红军宣讲的道理之后,走过这座木桥,跟随“扩红”的队伍走上了长征路。贺芳齐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参加创建空军导弹部队以及唐山地震抗灾。他曾六次回乡,每次都要仔细过问和观察家乡的建设和人民生活。现在他虽住在北京军区空军某干休所,仍心系雪峰山区的家乡人民,每次与家乡人见面总要问及人民的生活是否富裕、幸福。前些年,他捐款10万元修建了小横龙“红军学校”,2014年已经92岁高龄的贺老再从自己的工资积蓄中拿出20万元修建了这座水泥桥。当地村民为表达感激和谢意,给这座桥立碑时起名为“红军连心桥”,意即红军和人民永远心连心。望着桥头不远处贺老红军老家那矮小陈旧的房屋,看着由他捐款新修的这座红军桥,读着乡亲们刻在石碑上四言骈体的动人碑文,我越来越明白什么是红军精神。体现在贺老身上的红军精神,就是心里时刻装着人民。

这种红军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家乡人民,并为家乡人民所传承。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企业家陈黎明就是乐于传承红军精神的人。他曾要自己尚在读中学的儿子在暑假期间扛着红旗,带着同学连续多天跋山涉水,重走雪峰山区的红军长征路;他曾带领员工在酷暑里一起重走雪峰山区的长征路;他曾几次派人去北京看望贺老红军,听取他对家乡建设的宝贵意见。为了把家乡建设好,让雪峰山区人民走出闭塞,走向富裕,陈黎明卖掉自己在上市公司的股权,带着大笔资金回到雪峰山区开创利民富民的生态文化旅游事业。他离开城市的家,长住雪峰山区的穿岩山上,一栋青瓦木楼是他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宿舍。

陈黎明向他的员工经常讲的就是红军精神。他现在也正以红军精神奋斗在雪峰山区,走别人没有走过的崎岖山路,喝别人没有喝过的竹筒凉水,走村串户,扶贫帮困,哪里有了火灾、洪灾,他组织的捐款总是最早到达灾区。每办一件事情,他总是先考虑让山区人民受益:投资为偏远山村修公路,组织农民去全国各地旅游,对农家乐改造的农户进行重奖……

这种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的红军精神振奋着他的团队,感召着雪峰山区的人民,也让他新开创的事业日新月异。为了更好地弘扬红军精神,他在统溪河岸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茶马古道上特地建起了一座别具一格的红军桥亭。一有机会,他就要站在这座桥亭上得意地向员工和朋友们说:“这是红军精神的象征!有了它,我们干起事业来就能无往而不胜!”

雪峰山区的人有句老话:“桥是路的延续。”现在,雪峰山区的红军桥已成了红军精神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