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理学寻源——周敦颐在汝城
2016-05-14 08:43:12 [来源:中华网] [责编:荆彩] 字体:【

理学寻源——

周敦颐在汝城

汝城濂溪书院。

汝城太极予乐湾风光。本版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推崇理学文化的当地古祠堂。

湖南日报记者 白培生 李秉钧

通讯员 刘小林 曹航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近日,记者来到汝城濂溪书院,刚进大门,便听到一阵清脆的读书声。原来,是一群孩子在朗诵《太极图说》。

汝城濂溪书院位于汝城县城西郊桂枝岭麓。自宋末到清朝,全国建有纪念周敦颐的濂溪书院成百上千个,但目前唯有汝城濂溪书院存于世。“周敦颐主政汝城时,在此悟创理学学说。”汝城县委书记方南玲介绍,除了九异其址的濂溪书院保存了下来,当地还有300多座古祠堂也印下了“崇理尚德”的烙印。“考亭(朱熹)理学源流远,恭简(朱英)勋猷德泽长”、“国勋已见排诸吕,家学曾经授二程”……从一些古祠堂的对联上,可见一斑。

影响中国至深的理学,与汝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开山鼻祖,世人将他与孔孟并列而称“周子”,尊为濂溪先生。

公元1050年至1054年,周敦颐由“郴县令”调任“桂阳(今汝城)令”。他在汝城任县令4年,创县学、兴水利,发展农业,“风节慈爱,吏治彰彰”。汝城濂溪书院院长何志军说:“周敦颐在汝城期间,是其理学思想孕育、形成、成熟的重要时期,后来著下《太极图说》、《拙赋》等名篇,终成理学鼻祖。”

何志军介绍,周敦颐到汝城上任不久,其弟子程颢、程颐(二程)来看望他,3人闲游县西一里予乐湾,见耒水呈S型曲贯,呈太极图样,周敦颐感悟顿生,遂创《太极图说》,为理学思想文化奠基之作。

何志军带记者来到汝城县城旁的予乐湾,说这里便是当年“太极图”原址。

记者凭高远眺,见耒水呈S型曲贯,以水分土,现阴阳两半。S形南边地势较高,为阳;北边地势较低,为阴,构成一幅天然太极图。

“程颢从师郊游时作《春日偶成》,列千家诗之首。”何志军介绍,民国《汝城县志》载:“予乐窝在县西五里江口,二程从学濂溪至此,有时人不识予心乐之句,后人遂名其地为予乐窝,俗名予乐湾。”

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阐述了天人合一的“万物生成论”、中正仁义的伦理道德思想,提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哲学观念,成为后世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理学文化衍生之本源。

来汝城后,周敦颐也开始思考治世、处世之道。根据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写下了《爱莲说》和《拙赋》等千古名篇。《汝城县志·艺文志》载:“周子凿池种莲,著‘爱莲说’”、“周子著‘拙赋’”。《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传为千古名句。《拙赋》则阐述了“以拙为德,以巧为耻”的思想理念,构成了濂溪理学的灵魂。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清朝著名学者王闿运的一句名对,既阐明了濂溪理学对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又道出了湖湘思想文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源头地位。

2 “爱莲守拙,正道直行”

参观汝城濂溪书院时,见其正堂周敦颐“道学宗主”座位两旁,有两个字格外醒目:“诚”、“廉”。何志军说,“诚”与“廉”两字博大精深,还有书院的千年院训“爱莲守拙,正道直行”,都是周敦颐理学思想的精髓。而这些精髓,也深深镌刻在汝城古祠堂文化的骨子里。

周敦颐认为,“诚”是人的本性,是德行的本源,守拙、“主静”才能“立诚”。他还认为,“廉”是治世之本,要像莲花一般高洁,安贫、寡欲。这些思想,在他所著《爱莲说》、《通书》、《养心亭说》等作品中均有阐述。

汝城原系偏远落后之地,周敦颐到此创县学、兴教育、传理学,对当地社会影响深远。当地各宗姓对濂溪理学推崇备至,代代传承。汝城保存完整的300多座古祠堂,以及朱氏、何氏、范氏等50多个宗族的家训,随处可见理学思想的痕迹。现在,11处古祠堂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子创建理学之后,汝城文运昌盛,人文蔚起。汝城县志载:“自濂溪周子弦歌斯土,开阐理蕴,提倡宗风。洛阳程子折节来学,遂为大儒过化之区。”另据史料记载,自宋至清,汝城出状元1人、进士39人,包括宋朝状元朱经贯、左中大夫朱辂,明朝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明朝监察御史范辂,明朝工部尚书、太子太保曾鉴,清朝翰林院何庆元等等。这在一个偏远小县,非常难得。

理学思想的浸润,还使汝城出现了罕见的监察御史现象,“御史世家”屡见不鲜。宋朝朱辂曾任监使,邵叶曾任监议。明朝更是出现了朱海与朱守恕父子、朱英与朱守孚父子、范渊与范辂叔侄,还有范永銮、朱炳如等众多监察御史。这些从汝城走出去的官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成为官场廉政史上一段佳话。

明朝时,皇族宁王朱宸濠意图谋反,南京监察御史范辂察觉有异,便冒险上书朝廷,弹劾朱宸濠及亲信镇守太监毕真,遭反诬入狱。朱宸濠、毕真起兵谋反失败被诛,范辂才官复原职。范辂面对皇亲重臣,明知弹劾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仍舍生取义,足见其忠义,也反映出他受理学熏陶的性格特征。后来,朝廷赐建“绣衣坊”和“中丞公祠”以祀之。时至今日,此两建筑仍屹立在汝城县城范家村。

3“崇理尚德”,代代传承

汝城文化底蕴厚重,自东晋置县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千年古县、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还是有名的“古祠堂之乡”、“香火龙之乡”,保存有古书院、古祠堂、古民居、古街道、古庙宇、古牌坊、古桥、古塔等众多古迹。

“多少年来,濂溪理学思想在汝城代代传承,成为汝城特质性的精神内涵。”汝城县委书记方南玲介绍,今天“汝城精神”的表述语“崇理尚德”,就是由当地各界群众公开评选而成,也是汝城浸润理学文化的佐证之一。

近年来,汝城县重修了年久失修的濂溪书院,并积极申报濂溪书院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陆续建成了予乐湾、太极亭、爱莲广场、拙政公园、周敦颐石雕等相关景点设施。在2001年、2012年,分别举办了全国性的周敦颐理学思想研讨会,理学文化成为当地一道靓丽风景。

为进一步弘扬濂溪文化、打造理学品牌,2014年以来,汝城县将打造“理学圣地”列入重要日程,重点将卢阳镇建为“中华理学第一镇”,加强区域内历史文物、古民居和传统村落保护,并通过招商引资等,实施了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理学小镇建设。同时,每年举办数期“濂溪讲坛”、“濂溪讲坛微宣讲”等活动。

据了解,汝城县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规划面积41.4万平方米,主要是对文物、历史建筑、古民居进行修缮、保护与利用,对风貌区建筑进行协调处理,对市政设施、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对环境同步治理。理学小镇规划面积105万平方米,为历史文化街区配套而建。

目前,汝城卢阳镇“中华理学第一镇”建设已基本完成中大街区、上黄门公房及部分私房抢修,对克纪中祠、豸史第、黄氏家庙等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已完成投资1700万元。

■链接

周敦颐理学与“仁、义、礼、智、信”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其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说:“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周敦颐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理学也将“仁、义、礼、智、信”(五常)阐释得非常具体。在“仁”方面,倡导仁心、仁义、仁政、仁慈、仁爱。在“义”方面,崇尚道义、正义、礼义、情义,讲究义理,提倡义举、施行义务、颂美义士。在“礼”方面,讲究礼法、礼节、礼让、礼仪、礼貌。在“智”方面,主张尊崇贤达,激励上进,处处重文兴教,讲求知书达理,追求伟才达儒。在“信”方面,突出一个“守”字,主张守义、守信、守制、守职、守业、守家。“仁、义、礼、智、信”5个字,成为主导宋、元、明、清近700年的主流思想,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社会规范,也成为这一时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

(李秉钧 整理)

理学与汝城古祠堂

汝城古祠堂有710多座,如今保存较完好的有300多座,可谓村村有祠堂、族族有祠堂。这些古祠堂建筑精美、文化浓厚,是全国较为独特的古建筑形式。而且其精美外观下,蕴含着深厚的理学文化。

汝城许多古祠堂的大门两侧或大堂上,有4个醒目的大字“忠、孝、廉、洁”,且都为大理学家朱熹手迹仿体。祠堂两边一般有两条巷道,巷门上分别书写“礼门”、“义路”。程朱理学这种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深深烙刻在汝城古祠堂文化中。

汝城古祠堂,是家族进行管理和议事的场所,也是教育和激励后人的课堂,其地位和作用在一个家族中无可替代。汝城古祠堂无不把理学的思想教化做为根本。在祠堂命名上,也尽显理学精义,如土桥镇金山村叶氏家庙取名“敦本堂”,同村的卢氏家庙取名“叙伦堂”,卢阳镇予乐村唐氏宗祠取名“五礼堂”,卢阳镇斗山村曾氏祠堂取名“三省堂”,卢阳镇东溪村颜氏宗祠取名为“克复堂”,卢阳镇津江村祠堂取名为“五经世第”等等。一些古祠堂还把周敦颐倡立的理学尊奉为家学,其祠堂的牌匾对联或示理学渊源,或含理学教义,多与理学融通。

在汝城土桥镇先锋村,有一座古祠堂叫“诏旌第”,其门楼两侧楹联为“世德千秋重,君恩万代荣”,门楼斗拱正中镶嵌一块“圣旨”牌,这是为纪念朝廷旌表周氏九世祖周如尧的义举而建。明成化十八年,天下大旱、荒灾四起,周如尧捐粮千担,赈灾济贫。皇帝颁圣旨,将周氏朝门谕为“尚义门”。

(李秉钧 颜石敦 叶寒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