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众说无愁河:他是“最强大脑”
2016-04-08 09:19:53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2009年以来,黄永玉先生以其一生经历为题材,开始创作长篇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收获》杂志上,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单行本,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第一部《朱雀城》80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获得“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第二部《八年》用长达20多万字的篇幅,并配上作者亲手绘制的121幅插图,描写十二岁的主人公张序子从故乡朱雀到厦门集美学校入读初中的经历。2016年3月18日上午, 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安溪县举办黄永玉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首发式暨小说插图展,并召开“作品研讨会”。本报选取部分嘉宾发言摘录如下:

 

他是“最强大脑”

黄先生是文学和艺术通吃的鬼才。我发现他有一个特殊的大脑,我觉得他是“最强的大脑”。《最强大脑》是江苏卫视的一个节目,那些参加这个节目的年轻人的记忆力太强了。但是我看黄永玉的小说后,觉得黄永玉才是真正的最强大脑。那些小伙子当然也很棒,他们是即时的记忆,看了一个东西马上把它记得清清楚楚,但是绝对不会像黄永玉那样几十年以前的那些东西还清清楚楚地记在心中。所以我想应该给黄永玉安排一个特殊的节目,去参加《最强大脑》,他绝对要拿冠军的,没有一个人能够比得过他。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我觉得这部小说的独创性跟他的这个最强大脑有关系,他的记忆很清晰,鲜活。他对过去的记忆就像是从地里挖出来的水淋淋的蔬菜,一点原汁原味都没有散失。而我们的记忆可能是保鲜在冰箱里面,甚至变成干的东西,带有一些腐败的痕迹,但是黄永玉先生的记忆就是那种水淋淋的蔬菜。

这种不可复制决定了他给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样式。以《八年》为例,他这个新样式可以概括为是一本具有颠覆性的流浪汉小说,他赋予了流浪汉小说新的审美形态和新的主题。流浪汉小说在小说中是通用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欧洲,大致形成了一种小说类型。狭隘地说,它的主角是一个流浪者,小说写他流浪的生活,空间不是固定的,不断随着他流浪经历的叙述表达他对人生的认识。《八年》的主角张序子可以看做是他的自我,实际上就是自叙,他写他漂泊的生涯,就是表达一种独立自主的幸福状态,有他的积极价值。

《八年》在审美形态和主题上都有独创,写的是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正剧人物,他升华了悲剧。

——贺绍俊(文学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他不排斥人生中坏的经验

当我们今天讲二十一世纪文学的时候,竟然要讲一个90岁人的文学,这个意义就不是黄永玉个人的意义,他给我们今天的文学格局又往外撑出来一块。一个新的因素加入到这个格局之后,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我们读黄永玉的作品,觉得不是一个老人写的,它那么有生机,这生机包含了他以前生命各个阶段的力量。我觉得这是一个奇迹。要有这样一个不断的包含,从他出生到现在这么长的生命包含,而不是排斥的生命经验,他才会写出这样的一个作品。

黄永玉经历的所有东西都和他有关系,在他的人生里面,他没有一个排斥的态度。黄永玉是一个爱憎特别分明的人,可是他不排斥。他不仅不排斥人生中好的经验,也不排斥人生当中坏的经验,他把好的经验和坏的经验都吸收到自己的神明里来,而且他很感谢他所经历的所有东西。

——张新颖(复旦大学教授)

 

“无愁河体”无法复制

我写了一个一万多字的长稿,关于《八年》的。标题四个字,“无愁河体”。为什么把它作为一个体专门拎出来?我们无论是做文学史还是做批评,都喜欢把文章做一个粗暴的划分,有些是没办法规定的。黄先生的“无愁河”区别于所有的体,也是“无愁河”现象。这个现象,我们后代做文学史的时候,可能要单列一章,他没法跟别人绑在一起,所以我用“无愁河体”这四个字来说。

他的这个体例是不可复制的。黄先生12岁从凤凰到闽南,一个是粗粝的钢色的湘西文化,一个是温和文雅的闽南文化,两种文化砥砺互补,成就了作者现在海一样博大的人生。他有这个东西打底,加上他的超强记忆和驾驭各种素材的能力,才写得出“无愁河体”,其他人没法模仿也没法复制。这是“无愁河体”的来源。

——卓今(湖南社科院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