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湘江副刊 > 正文
文化领域也需培养“工匠精神”【杜浩】
2016-03-25 15:11:45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真明] 字体:【

自2015年开始,“影视IP”一词就被各家影视公司热炒,同时资本市场助力“IP热潮”,影视公司选择投资也是“无IP不投”,纷纷购入大量网络小说版权,致使网络版权费虚高不下。

然而,“IP” 火热的表象之下,却出现了影视题材重复的问题:探险盗墓、升级打怪、玄幻魔幻等曾经新颖的题材迅速沦为新的俗套。有评论认为,这种市场追逐IP的恐慌中,业界手忙脚乱将IP影视化解读为神器,其实是个误区。IP能否从文字转化成为图像,转化成具有戏剧性文化产品,真的存在风险。陈凯歌更是一针见血指出这种所谓热潮“不是奔着艺术去的”。

无论是“IP剧”的虚热,还是其目的“不是奔着艺术去的”,其实,都不过是当下文化艺术中流行的“浮躁”病症的折射,这是创作者自己浮躁,钻的又是社会上浮躁情绪的空子。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首次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倍感振奋。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虽然是针对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提出的,但也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

但当下的情况是,群众常常花钱买回了种种色色的“伪劣商品”。每年,海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出版,电视台播出上万集电视剧,院线上映数百部电影,但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蔓延,真正的经典作品依旧缺乏。而IP小说、网络剧、真人秀等文艺形式虽然带来可观的点击率、收视率,也支撑起相关产业链和巨大利润,但诸多内容却是“游离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所以,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反映在文化艺术上,就是要为文化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文化艺术精品,去除浮躁,去除单纯的逐利心理,保持宁缺毋滥的“工匠精神”,完成文化艺术的凤凰涅槃。

何谓“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追求慢工出细活的品质。而这些,都可说是文化艺术的本质和属性。有人说得好“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

所以,在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坚守“工匠精神”,就是坚守文化艺术的本质精神,就是对文化价值、精神和尊严的坚守和敬畏。真正的文化艺术,应该是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这里面,有历史,有人文,有精神,有生活的积淀,有静水流深的心灵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