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湖南印象 > 正文
三湘欢腾闹元宵
2016-02-25 07:22:15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李 慧] 字体:【

长沙梅溪湖金猴闹元宵 彭勇智 摄

郴州裕后街元宵灯会

张家界元宵狂欢 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摄

汝城香火龙

长沙橘子洲元宵专场焰火 阿诺 摄

湖南印象微信公众号

文/周佳 通讯员 王建军 华军平

吃元宵、舞狮子、看灯展……猴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你是怎么度过的?

热闹不凡的元宵节在湖南有许多传统悠久、新奇好玩的过法。

长沙、张家界、汝城、石门、江华、郴州,盛况空前、各具特色的闹元宵沸腾了新年的春天。

长沙 烟花飞舞湖灯闪

长沙是一个热闹的城市,元宵节更不会冷清。

你看,霸气十足的美猴王、“风流倜傥”的天蓬元帅、猴脸造型、小黄人、大白……四十二组精妙绝伦、奇光异彩的大型彩灯早早地铺满了整个梅溪湖,与如镜的湖面勾勒出一幅幅浪漫的画卷。还有雨屋、不可思议错觉艺术馆、侏罗纪乐园、变形金刚战车等嘉年华活动让人玩心大发。已举办四届的梅溪湖元宵灯会早已成为长沙人新年的必赏之景。

晚上八点半, “金猴闹元宵,九州幸福春”橘子洲元宵专场焰火在湘江河畔激情上演。或张灯结彩、或龙腾狮舞、或汤圆飘香、或锦冠瀑布倾泻而下,烟火飞舞,寂静夜空被唤醒,邀着悠悠湘江一起张罗出一年的喜庆送给两岸的人。人们在如梦似幻的美景中依依不舍地送别春节。

张家界 多国多民族的彻夜狂欢

这里有泼水龙、鬼谷神功、大庸阳戏、土家茅古斯、土家花灯、桑植民歌、慈利小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有100多支城乡民间表演队伍、4000多位民间艺人自发进城表演的上百种原生态民间民俗文艺节目;这里有土家族、白族、苗族等民族以及欧美、韩国、东南亚等国家近30万人共同欢庆;这里是源于汉朝、2000多年历史的张家界永定元宵灯会。

从正月十五上午10点到正月十六的清晨,在成千上万盏以土家风俗人情为元素精心制作的各色各样的花灯之中,唱歌的、跳舞的、听戏的、赏灯的、舞龙的……游走着的人群摩肩接踵,涌向最心仪的地方;吆喝声、掌声、音乐声、赞叹声此起彼伏;小至5岁,大至80岁的民间文艺表演者个个热血沸腾;12个舞台前戏曲、曲艺、器乐、歌舞、非遗、街舞、爵士舞等不同专场都有男女老少如痴如醉。张家界就这样热闹了一年又一年。

江华码市 火烧龙狮佑瑶山

头盔、口罩、厚衣服,甚至在脖子上围上严严实实的毛巾,元宵节看见如此装备的龙狮队一定是江华码市镇的,这是火烧龙狮的必备。

咚咚锵!咚咚锵!踩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龙狮队开始游街拜年了。原本舞动着的龙、狮靠近第一户人家,排山倒海般点燃的鞭炮就扔向了龙狮队伍,拦住其去路。刹那间,火光四起,硝烟弥漫,鞭炮声震耳欲聋,火烧龙狮正式上演。当地人相信龙、狮在自家门前停留的时间越长,家里就越红火。于是家家户户都会备足鞭炮,想尽一切办法留住龙狮队。有人拿着一挂挂点燃的鞭炮飞速地扔向他们,有人爬到楼上居高临下一阵狂撒,还有人拖着正在燃放的鞭炮,追逐着缠绕在狮头上……毫不畏惧的龙狮队只要鞭炮不断就不会离开,被浓烟包围着的龙狮,宛如在云雾与火海中舞蹈,神秘而神圣。越响越发兴奋的路人和龙狮队就这样每年闹上一夜,留下那遍地的大红鞭炮纸屑寄托大瑶山的梦。

郴州 游古街 看“斗牛”

赏花灯、猜灯谜、捏糖人、做糖画、踩高跷、京剧变脸、昆曲表演、扭秧歌……元宵节,沉淀着湘南历史古韵的千年裕后街上品目繁多的活动让人眼花缭乱,除了有300多年历史的《狮子下崽》,最是让人期待的还是斗“火仙牛”。

发源于郴州市苏仙区正源村的火仙牛是由稻草和香编织而成的公牛形态,由两人举着舞动而斗。在夜色的衬托下,点燃香后一头头身上发着火光的“火仙牛”如同真牛般活力十足,锣鼓声中,两头牛用头上的牛角不断顶撞着对方,互不相让,好不热闹。这是当地元宵节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的方式,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石门江家湾 祭牛神 赛牛灯

猴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石门县夹山镇汉丰村江家湾村人与四百多年前一样赛起了牛灯。自明朝开始,每年正月十五这里都要举行祭祀牛神的活动,祭拜之后,家家户户便在牛栏里点燃特制的“油灯”(称为“牛灯”),然后走出大门,来到自家农田的田野上,沿着田野,每隔一步插一支,一直插到有水的地方,祈祷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百姓平安。如果遇到邻村人也在插牛灯,双方便会一决雌雄。

如今的“油灯”已经改为红色的蜡烛,竹马戏、腰鼓、九子鞭、四老闹元宵……熊熊的篝火旁原汁原味的传统大戏却一样不落。不过最神秘还是原始的祭祀仪式,启师、行香、避晦、甩净……咚咚咚!鼓声一响,10支队伍近150人踏着鼓声的起伏比赛插牛灯,一手拿着蜡烛一手拿火种,20分钟后,夜幕下熠熠闪耀的2万支红色蜡烛就铺满初春的田野,宛如浩瀚星空。活动在歌声中落幕,而“油香”还载着他们的希望弥漫向远方。

汝城 夜舞千年香火龙

正月夜里的汝城经常会遇见用稻草、棕叶、南竹、向日葵秆等制成龙身、插满特制龙香、长30至100米不等的香火龙,尤其是元宵节前后。盛行于全县200多个村,传承了1300多年的香火龙最初是用于祈求降伏水患,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元宵,最为壮观当是土桥镇水口村舞进县城的香火龙。在欢快的鼓乐声中,近百名青壮年抬着长49.9米、重1000多公斤的香火龙,摇头摆尾地穿梭于县城的大街小巷间。夜幕中,燃烧的香枝星星点点,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龙的模样,时起时伏的火龙就在袅袅烟气中蜿蜒腾飞。所到之处,都有人点燃烟花爆竹迎送,祈求新年消灾弥难、风调雨顺。龙香快燃尽之时,舞龙者将香火龙盘拢三圈放在地上,观龙人便争先恐后地去抢为新年带来好运的龙香。又一阵鼓乐、鞭炮响起,扯去龙香后的香火龙被点燃,焚化成了第二天“送龙”,龙归大海的龙灰。

一声声爆竹、一阵阵沸腾、一幕幕烟火……这是汝城的元宵节。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当地宣传部、文体广新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