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飘不走烟云 道不尽温情
2016-01-04 09:54:48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荆彩] 字体:【

飘不走烟云 道不尽温情

——张谷英淳朴民风600多年薪火相传

祭祖。 杨一九 摄

张谷英村的孩子。 杨一九 摄

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全貌。 李敏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徐亚平

通讯员 彭新华 李桂龙

寒冬时节,北风瑟瑟,岳阳县张谷英村却暖意融融。这座湘楚民居“活化石”占地面积51000平方米,房屋1732间,2700多位张氏族人聚住同一屋檐下。

“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对联,高悬于张谷英村“当大门”前,成为600余年来张氏族人的精神支柱。“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姓,正蒙养,存心地,修行检……”历经无数先贤修订、完善,25条家训、5条族戒流传至今,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思想,形成了一种以“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崇廉洁”的淳朴风情,铸就了古村数百年不动摇的家族凝聚力。

从家庭的角度约束族人为官清廉,更是张氏家族的一大特色。2015年12月31日,张谷英第19世孙、原岳阳市政协主席张治雄骄傲地告诉记者:“600多年来,张谷英后裔中没有一个贪官。中纪委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推荐了4个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族,张谷英村名列其中。张谷英家规中第五戒便是‘戒贪忌’,意即不要贪取财物。数百年前张氏先人就对子孙在这方面作了要求,这是了不起的智慧!”

87岁老人:要一篙子打到底

从“当大门”转入一小巷,便到了纺绩堂。“蓄林不惩窃侵,夜招惠赐怜饥饿;待嫁倏盲求废,缘缔坚持美大伦。”柱上这副对联讲述着前清秀才、张谷英第17代孙张云屏的两个故事。

上联讲的是清道光年间,有人在张谷英村祖坟山上盗树,被张云屏捉住。一问,那盗树者一家饥寒交迫,想以此树换米充饥。张云屏顿生怜悯,放人一马,还赠送银两,让他渡过了难关。

下联讲的是张云屏与平江县岑川乡一李姓女子订了婚约。后来,此女因病致盲,主动请求废婚。张云屏不从:“相爱者情,绪合者义,山盟海誓,终身不渝,岂能因病而负初衷。”张云屏仍迎娶盲女,白头偕老。

与纺绩堂毗邻的几间老屋里,住着厮守了70年的张南明、陈沉香夫妇。“我和老伴都是87岁,结婚70年没拌过嘴,没红过脸。既然对一个人好,就要好到底!”张爹伸出苍老的手,梳着老伴花白稀疏的头发。陈娭毑斜靠着丈夫,像靠着一座大山。

陈娭毑患胆囊炎一年了,张爹照顾她起居梳洗,恩爱如新。天气转好,他便挽着老伴的手,坐在溪边晒太阳,有说不尽的温情,看不完的夕阳。

人们常说金婚可贵,但此间六七十年不离不弃的老人比比皆是。一个叫张丹生的老人,与老伴整整相守了80年!

张南明早些年从事打豆腐,游客喜欢到他家参观老房子、拍照。去年夏天的一天,一位游客将一个几万块钱的长镜头遗失在他家。张爹一直没睡,让屋里灯亮着。当日21时许,客人返回寻找。张爹完璧归赵,松了一口气:“祖宗告诉我,做人要清白,要一篙子打到底!”

三桥饭店老板:有时宁可亏自己

“酒店一家盈四座;游人百步览三桥。”“西头岸”的“百步三桥”,流水潺潺,如诗如画。村人张海淮、刘细琼夫妇经营着三桥饭店。餐厅80多平方米,楼上5间客房。店里陈列着一些字画。墙上挂着一幅珍贵照片,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坐在他家的太师椅上精神焕发。这里已成许多美术生写生的食宿基地。

天断黑了,张海淮忙着接待一批住客。记者问他一年有多少收入,他腼腆一笑:“七八万元吧。土鸡、园里小菜、港中小鱼、豆腐、竹笋,都是客人们爱吃的东西。每年暑假,来我们这里写生的学生特别多。”

2012年,湖南工学院的美术生小杨在三桥饭店住了半个月。临走时,小杨掏出100元钱,满脸通红地说:“我的父母亲生病了。叔叔,我的钱全在这儿。”张海淮心软了:“叔叔不收你的钱,你就在这安心画画吧。”小杨听了直掉泪。

“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因为我做的大部分是学生生意,不图赚钱。我们开店子的,有时宁可亏自己。”张海淮说。

窗外已是灯影朦胧,张海淮给记者讲起了“百步三桥”的来历。

先前,这条平江通往岳阳的古驿道上没有桥,行人过往要依靠河中的跳石。清嘉庆九年腊月的一天,一位平江人在张谷英村买了一担谷回去过年,经跳石过河时不慎跌了一跤,谷全部掉到了水中。他伤心地哭起来。

恰巧张谷英第16世孙张绪栋路过,便把他带回家,送了一担谷给他,还给了一串钱作路费。次年,张绪栋个人出资修了“百步三桥”,方便行人过往。

张海淮说,他是绪栋公的第7世孙,先祖的故事他耳熟能详,教了30多年书的父亲经常讲给他听。

好媳妇徐岳华:照顾公婆行孝道

“当大门”左侧有一座虎形山,山脚有一座坟,村人叫它“孝子坟”。里面葬着张谷英的第19代孙张绍昆,斑驳的石碑上记载了他“割股医亲”的故事。

张绍昆的故事,滋养着族人孝顺父母的民风。

孝子坟斜对面有一住户,女主人徐岳华,今年52岁,丈夫张正安是乡镇干部,因工作需要曾到多地任职。20多年来,徐岳华没随丈夫居住,而是留在村里照料双亲。其婆婆甘寒珍80岁时瘫痪了,徐岳华悉心照料。婆婆爱干净,洗头发拒绝用洗发精,徐岳华就按她的要求用稻草灰给她洗头发,洗一次就是好半天。婆婆88岁去世时,仍是满头青丝。

徐岳华的公公张为美,90岁以后就半痴呆了。徐岳华每餐要为他用温毛巾抹干落在胸前的残汤饭粒,每天要为他擦乱吐在鞋子、衫袖或裤管上的浓痰。老人上厕所经常把裤子弄脏,洗澡也需要人料理,徐岳华就像照料婴儿一样照料着公公……张爹今年96岁了,走出去干干净净。

像徐岳华这样的好媳妇、好儿女,在张谷英村不胜枚举。2014年,13岁少年张海标被评为湖南省“最美孝心少年”。他是张谷英的第28世孙,在张谷英中学读书。海标家庭贫困,父亲患白癜风和腰椎间盘突出,母亲因严重哮喘病常年卧床,姐姐求学在外,7岁的弟弟读小学。全家靠父亲耕种3亩水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从8岁开始,海标就帮父亲照顾母亲和弟弟,晨起打扫卫生,做饭煎药,放学回家洗碗、洗衣,睡前给母亲按摩,农忙时节下田做农活。他孝老爱亲的事迹在当地传为美谈。

行走在那些老巷子里,不时能听到一些小孩在唱一首《劝孝歌》:“劝善书多皆切记,我劝世人从孝起。堂前父母大于天,须知万事孝为先……”此歌作者叫张锦山,是张谷英第17世孙。其母谢老太太为养育子女,守节60年,事迹纳入了县志。咸丰十年,张锦山感恩母亲,写下了字字真情的《劝孝歌》,被族人视为传家之宝。

石础一圆一方,好传统礼让三先

天刚亮,张谷英村就醒了。天井旁的小作坊里,金黄的新鲜油豆腐正在起锅。街边土特产店早早打开了木门。古村落开始优雅地迎接新的一天。

村主任张举安向记者介绍,每年来张谷英村旅游的中外游客达50万人次,村中从事餐饮、导游、特色食品等旅游从业人员近500人,开办了160家农家乐。近年来,村民60%的收入、村委会80%以上的收入来源于旅游产业。年终分红时,村委会把代表们召集到议事厅,先学习“孝友传家”的祖训,再公平分配,照顾贫寡,没有异议。

议事厅在畔溪长廊的中段,有什么事情都在这里商议。议事厅天井的四角,朝内的两角是直角,朝外的两角是圆角。屏门立柱的两个石础也是一圆一方,寓意深刻。它是族中议事的两个规定,即对内坚持原则,对外通情达理,礼让三先。

作为一个行政村,张谷英村还管辖着附近一个100余人的陈姓屋场。村里硬化泥巴路时,村支书张文胜说:“我们老祖宗来这里开基时发现了3块风水宝地,是先让人家挑,挑剩了的自己得。”大家就没异议了,水泥路先从陈姓屋场打起,村里的公益事业均以陈姓为先。

张文胜所讲的老祖宗开基的故事,在当地流传了600多年。传说明洪武年间,张谷英和好友刘万辅、李千金“由吴入楚”,到巴陵渭洞择地而居。张谷英精通风水,选定3块风水宝地,分别有“官运亨通”、“四季发财”和“人丁兴旺”之意。张谷英是个老实人,对朋友坦诚相告,并让同伴先挑。刘万辅选择了“四季发财”,李千金选择了“官运亨通”,张谷英得了个“人丁兴旺”。果然,渭洞刘氏成为了豪富之族,李氏步入了官宦之旅,张氏则繁衍至今28代9000余众,蔚为大观。

张谷英后裔

无一名贪官

徐亚平 彭新华 李桂龙

“兴门第不如兴学第,振书声然后振家声。”张谷英村重孝道,勤耕读,儒风袭人。

民国以前,这个村落共出了1名进士、7名举人、6名贡生、45名秀才、33名太学生。清乾隆时,酷爱读书的张锡兹与妻胡氏画荻教子,两个儿子苦读不倦,双双中举,胡氏被载入县志《贤母传》。在张谷英大屋,兄弟同登金榜、祖孙夺取文魁的现象比较普遍。

解放后,张谷英村有240余人考取了大中专院校,有1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其中第23世孙、留英博士后张汉马已成为了海内外著名生物学家,荣获海外杰出华人青年科学家基金,曾被科技部等6部委邀请参与了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00年至2015年期间的农业政策咨询,任植物营养与植物病害小组组长。

站在龙形山头,视线里是一片乌青的瓦脊。山脚下的青云楼,是张谷英村屋顶最高的房子。上下两层,楼下起居,楼上读书。从明朝中叶起,它就是族中子弟学习的私塾。清咸丰年间,70多岁的张锦山,雄心设馆,栽桃育李,留下了“故老犹传教,书香绕笔峰”的佳话。抗战时期,张谷英第20世孙张渥潜回乡开设“笔山草堂”,传授儒家经典。一批批乡土文人,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接续着传统的文脉,编织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传统教育自有强大的道德感染力。张谷英第19世孙张治雄曾在村里上过私塾,他说:“小时候,先生和大人就告诫我们,要‘循本分,存心地,崇廉洁,慎言语,戒贪忌’,做人要循规蹈矩、本本分分,不该做的事绝对不能做,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无论是当平民百姓,还是做达官贵人,在行为方面,都要崇尚廉洁,不贪私利,一心为公;在言语方面,都要小心谨慎,不胡言乱语,不诽谤造谣。”

600多年来,张氏子孙十分注重修身与齐家,出外为官者多达300余人,他们恪守“崇廉洁”的家训,为官清正廉洁,办事公平公正。据考证,从未有过一名贪官。张谷英村的第一个进士张瑶,是张谷英的第8世孙,先后担任过刑部主事、广西参政。他勤政爱民,光明磊落,同僚们都畏惧这只老虎,不敢以权谋私。民国初年,张谷英第18世孙张渔村刚毅正直。他任乡长时,有一个姓兰的人想纳一个小妾,但又怕张渔村说其有伤风化,便以重金托人行贿。张渔村呵斥道:“我非宵小之辈,汝胡以贼行辱我?”

在这个古老村落里,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曾率军南下时住在“笔山草堂”,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毛致用在上新屋读过两年私塾……

如今,在渭溪南岸,有一段斑驳而齐整的石墈。一排竹篱笆,十几盆花草,隔离出一个清静的世界。五峰私塾就设在溪边的一座小楼里。溪声不断的小河边,仍然回荡着“人之初,性本善”的古雅书声。

■相关链接

“民间故宫”张谷英

徐亚平

相传明洪武年间,赣人张谷英沿幕阜山脉西行至渭洞山区,见这里群山环绕,环境优美,顿生在此定居之念。经过细致勘测后,大兴土木,繁衍生息,绵延了28代。张公后人为纪念这位创业始祖,将其大屋取名为“张谷英”。

张谷英村有“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3栋主建筑。主建筑的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围,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大屋总建筑面积有51000多平方米,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屋、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3个天井组成。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都和谐统一,体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村人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专家认为,张谷英村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堪称“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

今天的张谷英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上海同济大学王绍周教授称,张谷英村可以作为汉民族聚族而居的代表,它集中国传统文化、平民意识、建筑艺术、审美情趣之精华于一体,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