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槐庭”深深无限意
2015-11-11 07:02:4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文峰] [责编:李 慧] 字体:【

2015年7月15日,株洲秋瑾故居生平事迹陈列馆开馆。(资料照片) 龙中柱 摄

秋瑾烈士 株洲市石峰区委宣传部提供

秋瑾书房 株洲市石峰区委宣传部提供

湖南日报记者 李文峰

通讯员 朱晖 谭洪汀

最近,株洲市相继组织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广大妇女工作者和女性群众,参观新修复的株洲秋瑾故居,深入学习领会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7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并主持全球妇女峰会时提出的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共建共享美好世界的“中国主张”,凝聚奋进力量,推动妇女事业更好发展。

秋瑾,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辛亥女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著名女诗人。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于浙江绍兴,时年30岁。

株洲秋瑾故居位于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大冲村,当年名叫“大冲别墅”,秋瑾取名“槐庭”,门楼上还悬挂着秋瑾手书“槐庭”匾额。

今年7月15日,是秋瑾英勇就义108周年纪念日。这天,株洲秋瑾故居经3年修复,正式对外开放。

在“槐庭”,秋瑾留下了哪些故事,她是怎样萌发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的?11月初,记者来到“槐庭”,作了一番探寻。

花落“槐庭”枉凝眉

“槐庭”,自然是种植了槐树的庭院,还有春兰、夏荷、秋菊、冬梅等,满庭芳菲,皆被秋瑾入诗以寄志。

人生如花,少女秋瑾又是如何进了“槐庭”的呢?株洲秋瑾故居讲解员小郭向记者介绍了秋瑾的“奇缘异遇”。

秋瑾,祖籍浙江绍兴,1877年11月15日生于福建闽县,先世以耕读为生,从其高祖到父亲为官,立身行事耿介不阿。家风熏陶,秋瑾性直豪放,饮酒击剑,工诗词,少时立下“今古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大志。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有雌。”秋瑾早在《题芝龛记》诗中,就表达她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批判。

对人生伴侣,秋瑾也有标准:“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这首《兰花》诗,体现秋瑾羞与流俗为伍。

可是,现实难尽人意。

1894年,秋瑾随父秋寿南赴湘乡任职来到湖南。秋寿南上任后,结识了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经曾广钧介绍,湘乡豪富王黻臣也结识了秋寿南,并得见秋瑾丰貌英美,欲娶为儿媳。为躲战乱,王黻臣在一个叫老虎塘的地方(即今株洲市石峰区大冲村)兴建华丽别墅——“大冲别墅”。当时老虎塘归湘潭县昭阳乡管,这里九郎山与二郎山、昭山连绵起伏,成为老虎塘的屏障。

1895年夏秋间,别墅建成,是一所三重院落,建筑风格集湘东民居与江浙徽派于一体,青砖青瓦,飞檐翘角。第一进为门楼;第二进为主楼,分前后两栋,每栋有两层楼房,主楼两边是谷仓等平房;第三进为厨房等。三重院落由青砖风火墙围起来,大小房屋多达13栋148间,视野开阔,远山如黛,犹如庄园。

讲解员小郭介绍,现在的秋瑾故居是在原主楼基脚上修复的,进身长达90米,建有门楼及主楼前堂与后堂,主楼中间有过厅贯通,左右有厢房相连,合为“三进二层”,复原大小房屋86间、天井10个和后山秋瑾练武的威武台等,修复历时3年多,浓缩了原有风貌。

“大冲别墅”竣工时,经媒人说合,秋家将秋瑾许配给王黻臣季子王廷钧。王廷钧比秋瑾还小2岁,虽曾就读岳麓书院,但并无成就,又醉心利禄。对这“门当户对”的婚姻,秋瑾自始“但恐所好殊,不遇知音赏”。当时,秋瑾居湘近两年,她辗转长沙、常德、湘潭等地,行吟屈原祠、贾傅宅、定王台等处,立下了“他年书勒燕然石,应有风云绕笔来”的报国宏愿。

1896年5月17日,秋瑾与“琴瑟异趣”的王廷钧结婚,来到“大冲别墅”生活。

梦萦“槐庭”谁赏音

秋瑾将“大冲别墅”命名为“槐庭”,寓意深长。槐树树型高大,在古代是生命力旺盛与吉祥、祥瑞的象征。

来到耸立荷花池边的“槐庭”主楼,抬头可见前堂门楣挂有“大夫第”匾额,系王廷钧所题,笔迹遒劲。石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应群也是秋瑾故居修复办主任,他说,据专家考证,这里面付出了秋瑾经营“槐庭”的“琴瑟调和”苦心。但“槐庭”与“大夫第”显然形成了鲜明的思想反差。专家说,秋瑾期待夫妻“琴瑟和鸣”,既然不能在爱国报国上相互激赏,那就心存希望能在才学上使丈夫有所改变。

在《曾国藩的故园》一书中,写有秋瑾与王廷钧初婚的佳话:秋瑾对丈夫体贴尊重的同时,鼓励他勤奋学习,干出一番事业,并从旁加以指点。王廷钧大概是慕于秋瑾才貌双全,放荡行为收敛了很多,夫妻之间相敬如宾。

胡应群指着“大夫第”匾额下门联“恩被后代,泽荫槐庭”称,这是秋瑾从王姓宗祠通用对联“三槐世泽,两晋家声”化用过来的,此联上联典出王祜,下联指晋代“书圣”王羲之与子王献之,并隐含清代诗人王士祯以联释联的真义:“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穿过前堂内厅,在通往后堂的过厅有3副柱联,依次为:“对联喜贴右军墨,春意乐赋摩诘诗”;“秋水落霞惊四座,桐花栖凤报群贤”;“手植庭槐伫应三公佳兆,才称珠树雄居四杰先班”,无一不是典出王氏先贤。

再去后堂正西秋瑾居室套间的书房瞧瞧,一幅“荷塘清趣”的鸳鸯戏水画映入眼帘,配有康有为亲笔书写的对联:“文字窥三极,湖山拥百城”。世人眼中刚烈女子其实也有柔情一面:夫妻二人举杯唱和,一个拨动古筝,一个朗声吟哦,秋瑾的目光不时透过明亮的窗棂,飞向天井之外蓝天下的槐庭,美丽的花儿幸福绽放……真是应了画上对联里“千里荷花开世界,一杯美酒对湖山”的意境。

“千里荷花开世界,一杯美酒对湖山”,上联为唐代诗人王湾诗句,下联为宋代诗人王庭珪诗句。秋瑾每每感慨王庭珪对国家的忧患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秋瑾费尽心血,发掘王氏先贤精神财富,用以激发丈夫励志进取。令人欣慰的是,秋瑾在“槐庭”生下的儿子王沅德和女儿王灿芝,均承母志。王沅德毕业于上海正风大学,曾任湖北江声日报社长等职。王灿芝先后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纽约大学,归国后任航空学校教授及编译,是“中国第一个女飞行学家”。

尽管儿女成长是后话,但这与秋瑾把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当传家宝分不开。秋瑾深刻指出:“但凡爱国之心,人不可不有,若不知本国文字、历史,即不能生爱国心也。”这种对祖国强烈的热爱,是秋瑾从事革命事业的强大动力。

史料记载,秋瑾“伉俪甚不相得”,而王家“是一个旧式的大家庭,充满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尤以婆母屈氏,性情暴躁,御下极严”。据此,株洲秋瑾故居复原陈列使用了近200件文物,展示清末民初大户人家生活场景,以供人们探求秋瑾走上革命道路的成因。

走出秋瑾居室,讲解员小郭介绍,秋瑾在“槐庭”前后生活了七八年,锦衣玉食,但深受封建婚姻制度戕害和封建礼教专制束缚,她愤然写下“重重地网与天罗,幽闲深闺莫奈何”,感叹“世俗惟趋利,人是谁赏音”。

1904年,秋瑾以“革命自家庭开始”的决绝,踏上赴日求学之路。但是,即使在后来的爱国革命活动中,秋瑾也多次回过令她有过愁肠忧愤却又牵肠挂肚的“槐庭”。

“槐庭”内院由过厅及两边天井构成,天井植有两株大树,一株是玉兰树,一株是桂花树,刺破云天,惺惺相惜……秋瑾当年从日本带回两株玉兰树植在天井,只是后来一死一荣,便补栽了一株桂花树。

身在“槐庭”忧天下

“膝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1900年,庚子事变,秋瑾在“槐庭”于《杞人忧》一诗中发出无限忧虑。接着,她又在《感事》诗中呼吁:“谁为济世彦?相与挽颓波。”

在株洲秋瑾故居,与秋瑾居室相连的西厢房是秋瑾生平事迹陈列区,陈列展示以“漫云女子不英雄”为题,分为秋家有女初长成、身在槐庭忧天下、只身东海挟春雷、闺装愿尔换吴钩、拼将十万头颅血、千秋万代铸侠名等6大部分,用了1000余幅老照片和数十件实物,展现秋瑾从一个封建官宦之家的闺秀成长为决心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的历程。

正当秋瑾在“槐庭”寂寞苦恼时,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兴起,此时的湖南正是全国变法运动最活跃的地方,一省新学盛行,学会林立,新报杂志相继出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此间,秋瑾接触到了她最喜欢读的谭嗣同、陈天华等变法运动人物的文章,且广交湖湘革命志士,还常到农家访问,劝妇女放脚和读书,写下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作。

“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1896和1897年湖南遭受自然灾害,以及革命志士相继变法失败,秋瑾心怀忧伤写下诗章,更加向往革命。

史载,秋瑾婚后与谭嗣同夫人李闰等结为知己,常有往来。1897年,李闰等在上海创办中国女学会及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第一份妇女报刊《女学报》,秋瑾为此很兴奋,曾想到上海去学习,但已身怀六甲,后生子王沅德,无法脱身。

1898年谭嗣同遇难后,其浏阳老家被查封和监视。秋瑾不畏强暴,冒着危险,女扮男装,骑马从“槐庭”赴浏阳看望李闰。李闰深为感动,将谭嗣同的一些诗词、信札和《仁学》抄本交给秋瑾保存。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祖国。”在戊戌变法失败和义和团运动影响下,湖南的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积极进行革命活动,给秋瑾极大启迪: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生存,挽救祖国危亡,先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湖南每年负担赔款70万两。秋瑾悲愤不已,在《宝刀歌》中沉痛写道:“几番回首京华望,亡国悲歌泪涕多。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

这年11月,秋瑾父亲秋寿南不幸于湖南桂阳知州任上病逝。自此,秋家衰落,秋瑾在王家更受冷遇。家愁国恨涌上心头,秋瑾赋诗《秋日感别》:“已是秋来无限愁,那禁秋里送离舟。欲将满眼汪洋泪,并入湘江一处流。”

家庭变故,民族危机,时代激荡,致使秋瑾思想发生急剧变化。1904年6月22日,秋瑾东渡日本,寻求革命的办法。

魂归“槐庭”励后人

秋瑾离开“槐庭”后的革命生涯,只不过三四年,史家这样评价:“秋瑾的出现,使近代史纲为之一振,辛亥革命才透出鲜活的亮色。秋瑾是中国几千年来血荐轩辕的妇女第一人。”

在株洲秋瑾故居,行至秋瑾生平事迹陈列区“只身东海挟春雷”板块,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秋瑾手握一柄宝刀,跃跃欲击——“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正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1904年至1905年,秋瑾先后两次赴日留学。

秋瑾在日本参加的第一个革命团体是“共爱会”,秋瑾改名“实行共爱会”,以“拯救二万万之女子,复其固有之特权”为宗旨。秋瑾还开始写作弹词体小说《精卫石》,实际上是其自传,控诉数千年流传下来重男轻女的恶习、封建包办婚姻对妇女的摧残及在封建制度压迫下妇女血泪斑斑的一生。王时泽在《回忆秋瑾》一书中记述,秋瑾“每每写到沉痛处,捶胸痛哭,愤不欲生”。

秋瑾意识到打开广大妇女身上的封建枷锁,急需思想启蒙。她在致湖南第一女学堂信中写道:“欲脱男子之范围,非自立不可;欲自立,非学艺不可,非合群不可。”1904年11月,湖南20名女知识青年赴日留学,其中就有秋瑾湘乡好友唐群英。

解放妇女是秋瑾革命活动的重要部分,她认为妇女解放是以祖国强盛为前提,女子必须关心国事,热爱祖国,投身当时日益高涨的民主革命运动。

日本铃木文学士赠给秋瑾一柄宝刀,秋瑾把它一直带在身边,不但因之“我今得此心雄豪”,而且认识到“世界和平赖武装”。

秋瑾还先后加入孙中山在日本组织的秘密反清团体“三合会”,以及光复会和同盟会,并被推举为同盟会本部评议员及浙江主盟人。她还参与成立“演说练习会”,倡办《白话报》。

1906年,秋瑾回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并在浙江浔溪女校发展教务徐自华及学生徐双韵等加入同盟会。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秋瑾回到“槐庭”,获得王家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后,秋瑾被捕。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就义前,她愤然提笔疾书“秋风秋雨愁煞人”。孙中山闻讯,悲痛题赠“巾帼英雄”。

秋瑾牺牲后,其灵柩安葬有过“九迁”,其中第五迁为株洲,就葬在“槐庭”后山。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上,以秋瑾为首,以及受其影响的宋庆龄、何香凝、唐群英、向警予、蔡畅、邓颖超、帅孟奇,被中央认定为“中华百年八大女杰”。

“槐庭”深深深几许,英雄归兮魂犹在。

“秋瑾故居承载着先烈的过往,见证着先烈的精神,发掘、保护和弘扬好革命前辈留下的宝贵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之成为党员干部了解近现代革命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群众培养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以及青少年学习革命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生动课堂。”站在株洲秋瑾故居前,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