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手写回忆录传家风 剪纸大师秦石蛟家风故事
2015-11-07 07:38:29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汤霞玲] [责编:李 慧] 字体:【

手写回忆录传家风

——剪纸大师秦石蛟的家风故事

湖南日报记者 汤霞玲 通讯员 王亚丽

“教学与资料”、“通讯与杂件”、“日记与随笔”,秦石蛟的书桌上,摆着几个盒子,不同的标签将其分类、整齐有序。

这其中,有一本《骨肉情深》的手写册子,78岁的秦石蛟用《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妻子》等五篇文章讲述了他的家风故事。

秦石蛟生长于一个剪纸世家,父母是长沙民间老艺人,受他们影响,秦石蛟从小爱好剪纸,后来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民间剪纸博物馆,收藏了上万册的剪纸书籍和作品,成为了中国当代著名的剪纸艺术大师。他不仅仅自己创作,还带领家人传承剪纸艺术,如今,家族中有14口人为剪纸艺人。

“人生一世,容易空过,可望家族子孙,均该好好学习,不可失时。”册子第一页就是父亲秦有德留给后人的几句话。

父亲:“一定要让我们兄弟多读书”

翻开《骨肉情深》,父亲秦有德与孩子们的点滴故事,都被记录得清清楚楚。

秦石蛟小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小孩子开开眼,认得自己的名字,数得清钱就够了,没必要读太多书。”但秦石蛟4岁时就被父亲送去读书,父亲还经常跟他讲凿壁偷光,把书包挂在牛角上读书的故事。

秦有德还特别强调要练好字。“字是敲门的锤子,写得一手好字,在哪都吃香。”每当有空时,父亲就教孩子们写字:“横平竖直,横轻直重,点如瓜子撇如刀。”从坐姿到执笔都非常严苛。

父亲的这些往事,都被秦石蛟一一记在了心里。一过古稀之年,将这些写成文字的心态就更急迫。

“我们以前听父母的教导,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马上就忘了。”秦石蛟说,他想通过这本册子,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根。

翻开册子,每一件往事的回忆里,都提炼出了观点,“莫只看表面现象”、“本事不会胀肚子”、“凡事留一线”等语言通俗地道出了父亲的人生经验。

儿孙:14人是剪纸艺人

《骨肉情深》还讲述了剪纸世家的故事。

秦石蛟的外祖父是望城出名的剪纸艺人,母亲继承了外祖父的技术。秦石蛟从小就跟着母亲剪纸,把母亲的作品当做宝贝一样保存了下来。渐渐的,他收集和创作的剪纸作品已经有上万件,还出版了20多本著作。

在他的带动下,家里人也渐渐爱上了剪纸。

上世纪80年代,秦石蛟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剪纸大师。一次,他要去日本参赛,需要带大量的作品出去,但准备时间只有1个月。

那段时间,他没日没夜的加班,做湘绣出身的妻子何玉梅主动提出帮忙,画图、剪纸、造型,终于在一个月时间内赶出了6000多件作品。

从那一次开始,何玉梅也迷上了剪纸艺术。

由于秦石蛟的热爱,孩子们也对父亲手中那把剪刀产生了好奇。女儿秦岭霞小时候,完成作业后,第一件事就是剪一个作品贴在台历的空白处,每天一件。经过严格的训练,女儿也成了知名的剪纸艺术家。

如今,他的家族里,儿子、女儿、孙子等14个人都是剪纸艺人。

在秦石蛟看来,整个家族对于剪纸艺术,都是出于纯粹的喜欢:“每个人的禀赋不同,兴趣也不一样,不能把他们捆在一起。孩子们能否传承剪纸艺术,要遵循他们自己的选择。”

秦石蛟说,父亲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时代变了,沟通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都已发生巨变。自己的故事能对后人产生多大的影响,他没有把握。但如果这些带有他明显性格符号和生命特征的文字,能在很多年以后,在孩子们面临人生困惑的某一个夜晚,提供一点点人生启迪,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