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每周评论 > 正文
给贫困生“精神支持”很有必要
2015-09-08 10:00:1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雷振岳] [责编:荆彩] 字体:【

雷振岳

又是高校的“开学季”。据悉,北京大学今年录取的本科新生中,约5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新生将通过绿色通道入学,两名孤儿新生获每年2万元资助。值得关注的是,北大今年首次提出为经济困难新生提供精神支持。

正如有网友所指出的,由于缺乏更多的财力支持,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未必有机会多读书扩大知识面,也不见得能够行万里路开阔视野,更没机会去听音乐会、看画展陶冶情操……贫困学生是社会人,但与社会的联系很不紧密,他们甚至连游戏、嬉闹的闲暇都没有,连喜爱一支球队、乐队的机会都没有。

家庭贫困就像一座沉重大山驮在这些敏感的学生身上,不少贫困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更有甚者,还容易形成自私冷酷,心理阴暗、极端报复等心理。相比其他同学,这一群体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北大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以学校的名义,邀请他们参加各种温情的集体活动,用集体温暖化解他们内心的自卑。再比如,在为他们提供经济帮助的同时,用勤工俭学岗位进行“合理置换”,让救助成为“富有尊严的救助”。据悉,北大专门给这部分学生准备了一套书籍,其中包括曹文轩教授撰写的抗战题材文学《火印》、韩毓海教授的《伟大也要有人懂》,并安排这些人生导师现场与经济困难学生交流。有了这种发自内心的帮扶、善解人意的关心,就能让豁达的阳光照进贫困生的心底,让他们有真正的心理成长。

教书育人,授业解惑,是高校功能的两面。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只有内心健康了,具备了厚重致远、豁达自信的心理养成,也才能摆脱心理上的过度敏感,走出自我生存的窠臼,得到真正的蜕变。

北大对经济困难新生提出的“精神支持”概念,以及所采取的做法,给其他高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高校关注贫困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还应在精神层面有所体现,这也与大学精神的培养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