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永顺老司城:申遗成功背后的故事
2015-07-13 06:50:20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责编:李 慧] 字体:【

2012年6月9日,80多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田仁信穿着稻草服准备表演茅古斯舞。(资料照片)

本版照片均由湖南日报记者 郭立亮 摄

6月27日,永顺县老司城附近的民居。

湖南日报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覃遵奎

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联合申报的“土司遗址”通过审议和表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湖南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随着成功申遗,老司城遗址,这座有着800年辉煌历史的土司王城,这颗深藏在湖南西北群山中的“明珠”,将焕发出新的光彩,向世人展示中国特有的土司文化遗存。

从一个“小山包”,变成世界文化遗产,其过程有太多艰辛,凝聚了党委政府、专家学者、当地人民等各方面的智慧和努力。

“后来居上”,两封信起了重要作用

老司城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个想法的萌生,缘于2010年一次聊天。

当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柴焕波率队发掘老司城遗址。湖南省文物局局长陈远平前来考察,与时任永顺县委书记李平以及柴焕波聊天,偶然说起湖南还没有世界文化遗产,三个人几乎同时想到,眼前的这个遗址,不就是申报世遗的最佳项目吗?

2010年提出申遗设想,2015年即申遗成功。老司城遗址“后来居上”,在陈远平看来,两封信起了重要作用。2010年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周强、2012年时任湖南省省长徐守盛都曾致信国家文物局,请求支持老司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和湖南省就老司城遗址申遗达成共识。

2012年7月13日,省政府成立老司城遗址申遗领导小组,标志着申遗从蓝图设想转入付诸实践阶段。2013年,国家文物局确定,老司城遗址与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贵州海龙屯遗址联合申遗,为2015年中国申遗唯一项目。

2013年初,省长杜家毫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添加上老司城遗址申遗工作内容。当年9月4日,他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老司城遗址申遗工作。2013年至2015年,省政府连续三年将老司城遗址申遗工作列入省重点工程。

老司城遗址申遗期间,省、州、县三级政府均成立了申遗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省政府和州政府连续三年将申遗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确保申遗工作有序推进。省文化厅选派省文物局副局长江文辉前往申遗地永顺挂职,专门协调指导督促申遗工作。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省申遗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也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支持申遗工作。

老者指点迷津,专家找到土司秘道

1995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就对老司城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将老司城的基本情况、一些重要的遗迹摸了一个底。

深居老司城土王祠长达6年的考古专家、自治州文物局原副局长龙京沙,差一点在老司城失明。

“那是2013年的一个晚上,我在土王祠里睡觉,因为是老房子,虫子特别多,有一滴液体滴到我的眼睛里,眼睛当时就睁不开了,第二天脑袋肿得像皮球那么大,马上送医院治疗,后又转院治疗。那次我的眼睛差点就看不见了。”出院后,龙京沙又投入到考古工作中。

老司城遗址的考古工作,艰辛异常。从老司城遗址的发掘领队柴焕波于2010年9月3日的日记中就可见一斑。

他写道:“刘二哥提供线索,说有一条土司的秘道,人可进去三四十米,他小时候进过,但那个入口记不清了。这时一老者从田坎走来。‘老哥,指一下洞口在哪里嘛?’老者指点了后,刘二哥操刀砍了一气,一个黑洞洞的孔穴露出了,老雷、明泉和我依次爬入。这是土司时代的地下排水道,用自然岩块砌成一米多高的券顶。正感叹之际,我感到老雷蹲着的身子一震,在他右手不到二尺的地方,一个蛇头高高举起。我一时失了神,老雷镇定地接过明泉悄悄递过来的弯刀,挥刀将蛇砍死。这是一条剧毒的铬铁头。三人赶紧爬出洞穴。刚才三人爬入时,手就按在盘蛇旁,想起来真后怕。”

2010年上半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决定把老司城遗址作为未来几年考古工作的重点,由1995年发掘这个遗址的柴焕波领队。至2014年的4年时间里,考古挖掘工作和遗址的价值认定等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考古发掘面积达4800平方米,勘探面积达2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5万余件。弄清了宫殿区、衙署区、街道区、宗教区、墓葬区、苑墅区等城址各个功能区的分布情况。出版了考古报告《永顺老司城》,为价值研究提供了翔实资料。

专家学者们还在各个研究领域多点开花。吉首大学等科研院所对涉及老司城遗址16项重点课题,从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建筑学、民俗学等多领域进行研究,完成学术论文7篇、专著9部、研究综述3篇,揭示了土司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2户百姓搬迁,保护遗址完整

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离不开当地百姓支持,他们参与和见证了申遗全过程。

“申遗成功了,心中一块岩头落了地。”73岁的土家族老人向盛福,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

向盛福是老司城人,原在永顺县肉食厂工作。2002年退休后,他全身心投入到老司城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土司王朝》、《溪州土司制度盛衰轶事》、《老司城民间故事集》等著作,还创作了两首歌《美丽的灵溪河》、《老司城我的家》,请永顺籍土家族才女、沈阳音乐学院研究生向恬作曲。

周家湾,是老司城村人搬迁而建的一个新寨。

2010年4月,老司城启动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当时有22栋房屋覆盖着文物。为保护遗址的完整性,永顺县决定把这22户村民全部迁移到一个小山岭外的周家湾。当年7月,识大体、顾大局的22户人家全部完成搬迁。搬迁户魏明湖自豪地说:“老司城申遗成功,有我们22户百姓的功劳。”

当地群众积极参与考古发掘。2010年以来,有上万人次村民参与了老司城遗址的发掘。最多的时候,遗址上有160多位工人熟练地挥舞探铲、手拿刷子,一点一点拂去尘土,撩开遗址的神秘面纱。

如今,老司城遗址申遗成功了,不论是清洁工人、管理处保安,还是民俗文化表演艺术团演员,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所有世界遗产保护好的案例都离不开民众的积极参与。”龙京沙说,老司城遗址“入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让社会各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共享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

“捆绑”申遗,湖南牵头

2013年初,国家文物局正式明确湘鄂黔“土司遗址”联合申报2015年世界文化遗产。由于老司城遗址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申遗起步最早,基础工作最扎实,国家文物局指定由湖南省文物局牵头、三省三地联合开展申遗的相关工作。

申遗的三处土司遗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老司城遗址和唐崖土司遗址是土司职级序列中不同等级的土司治所,海龙屯遗址则是等级最高的土司的军事城堡。三个遗址从不同的角度完整地诠释了土司制度。

“三处土司遗址‘捆绑’申遗,是因为它们各有特色,在功能和性质上能够互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认为,三处土司遗址中,老司城遗址以年代最早、时间最长、序列最完整等特点位列翘楚。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我国有大量的文化遗产,联合申遗有利于同类项目能同时申报。目前,我国已形成将具有线性、同类关系的文化遗产项目“捆绑”在一起申遗的策略。否则,如果一个土司遗址申遗成功了,其他遗存就可能在十几年内不会再申请上了。

作为联合申遗牵头省份,湖南既要整合省内资源和力量,又要统筹协调省际资源和力量,克服了许多困难。陈远平说,三省三地之间工作力度、进度和重视程度不一,保护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湖南省文物局做了大量协调工作,开了许多次会议,确保三省申遗工作齐头并进。

2014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现场考察申遗项目。为取得最好的评估效果,陈远平特地与国家文物局沟通,临时改变考察线路,“原本老司城遗址放在三个遗址的最后,我认为保存比较完整的老司城遗址应该放在第一站。”在陈远平的建议下,专家首先来到老司城遗址,对这里的遗址保护等工作大加赞赏,第一站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7月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现场,世界遗产委员会21个委员国代表均对“土司遗址”突出普遍价值和中国所做的保护工作给予肯定,赞成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随着大会主席手中的槌子落下,全场掌声雷动,向中国表示祝贺。

■链接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中国“土司遗址”反映了13至20世纪初中国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反映了国家认同等不同人类价值之间的交流及中央政权所倡导的价值观与地方民族特有文化传统间的有机融合。“土司遗址”系列遗存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ii)和(iii)。

老司城遗址申遗大事记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湖南省文物局开始组织对老司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逐渐为世人所了解。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进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2011年入选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2013年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确定中国“土司遗址”作为2015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明确由湖南省文物局牵头,永顺老司城遗址与湖北唐崖土司遗址、贵州海龙屯遗址联合开展申遗的相关工作。

2013年9月,中国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遗预审文本,当年12月,预审文本获得通过,老司城遗址领取了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入场券”。

2014年2月,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正式申遗文本。

2014年9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派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赴现场考察评估。

2015年4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对“土司遗址”申遗文本的评审和现场考察评估结论,推荐“土司遗址”进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

2015年7月4日,中国“土司遗址”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和表决,成为中国第48处世界遗产。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