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以优良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05-27 09:43:31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黄晓辉] 字体:【

以优良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家风建设的理论思考

资料照片

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正,则社稷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应当重视对优良家风家教的培育;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优良家风从何而来?如何以优良家风促党风好、政风清、学风盛、社会风气佳?本报特邀请社科理论专家、实际工作者,多角度阐述新时代涵养优良家风的现实需要、重要意义、理论支撑、有效路径,以期推动全社会进一步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家风建设。

优良家风: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王明高

家风联系着党风政风,党风政风需要家风涵养。当今,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从培育优良家风做起。

优良家风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家风影响着个体一生的成长,正是众多个体的合力,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历史上,优良家风推动社会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北宋铁血名将辛弃疾,自幼在祖父辛赞的带领下“登高望远,指画山河”,长大后拿起武器反抗金国统治,解救铁蹄蹂躏下的北方民众。这种家风涵养的就是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反观当今社会,一些人是非颠倒、纸醉金迷、倚仗权势、目无法纪,种种行为表现出优良家风家教的缺失。若这种人充斥于领导干部队伍中,又岂能确保党风好、政风清,推动社会繁荣进步?

优良家风是促党风好政风清的载体。推动中国改革发展事业,关键在党。当前,我们的党面临着“四种考验”、“四种风险”,一些不良风气在党内沉渣泛起,损害了党的形象。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正面临“断层”的危险,如不及时提倡、重塑与再造,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全力强化自身建设,并倡导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族之魂,保障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倡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培育优良家风,克服价值观教育“只见理论不见人”的弊端,解决价值观理解和教育上的“断层”问题,进而以个体和家庭的良好风尚促进党风好政风清,推动实现宏伟目标。

优良家风亟须涵养忠诚、担当品格。世界上最坚定的思想是信仰,最可贵的品质是忠诚,最可敬的行为是担当。家庭的兴旺发展和国家的繁荣进步都离不开忠诚、担当。当下,一些人家庭观念、国家意识淡薄,数典忘祖,背信弃义,一些人不愿攻坚、不敢碰硬、不想负责,正是忠诚缺失、不敢担当的表现,亟需我们通过培育、传承优良家风加以涵养,使人做到面对大是大非能站稳立场、面对困难挑战敢担重担。只有具备忠诚、担当品格的人多了,党和国家才能走向党风好政风清。

优良家风亟须涵养自律、守法精神。当代社会,物质、金钱、美色等诱惑众多,尤其需要在优良家风的培育中涵养敬畏精神、传承“自诫、自律、自正”的传统,约束自己并引导家人清白为人,自觉抵制诱惑并防微杜渐。同时,要注重涵养守法精神,把法制观念引入家庭和家族生活,做到并教育子女凡事以法律为准绳、树立底线意识、坚决不触碰和逾越法律红线。随着自律、守法精神在个体中生根发芽,党风就会更好,政风就会更清。

优良家风亟须对传统道德创造性转化。培育新时代优良家风,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在这一过程中,应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辩证地分析,批判地继承,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应摒弃那些带有明显时代局限性的成分,如“三纲五常”、愚忠愚孝等思想,继承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的精华,用社会主义精神进行改造,加以重新熔铸,使之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的构成因素。这样培育出来的优良家风,就能凝聚、激发为一股股强大的正能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作者系湖南商学院副校长、教授,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

家风建设、社会风气建设应有机结合

方向新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风与社会风气密不可分。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可以说,建设良好家风是构建全社会良好风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家风感染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首要场所,建设全社会良好风气应该以家风建设为出发点。家庭是人类传承生命的场所,也是传递文化、锤炼品行的园地。人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家风的熏陶。形象地说,家风是家庭教育的综合“教材”或无书“典籍”:如果一个家庭的家风积极健康, 家庭成员在家风约束下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个人品质,那么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 就会潜移默化影响到他人, 产生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从而达到助推整个社会道德水准提升的目的;反之,在一个家风不正、家教不严的家庭,子女的个体社会化往往会出现偏差,比如,问题少年往往出自问题家庭。良好的家风是形成优良社会风尚的基础。社会风气可分为民风、党风、行风和政风,这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从社会风尚的形成机理来看,家风在汇聚和沉淀后形成民风,淳朴的民风可为清正党风、行风和政风的形成提供基础;相反, 如果很多小家庭都家风不正, 整个社会风气就很难“正”得起来。

家风约束是社会控制的基础环节,建设全社会良好风气需要以家风建设为落脚点。人类要有秩序地生活,需要各种社会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家庭是社会群体网络发展的起点和环节,是维系整个社会的重要力量,它不仅在情感的缠牵中使成员相互关照, 而且也制约着人的行动。家风作为一个家庭通过社会影响、传统接力、长辈教诲、自我约束而形成的道德,可全方位地影响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法规意识、行事作风、为人之道,家风对每一个公民具有隐默而长远的影响。家庭是社会风气寓居的小环境,小环境的风气搞好了,社会大环境的风气也就容易建树起来。家风建设实际上是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家风净化了,社会风气正了,核心价值观就会以一种潸然的方式在每一个公民心中生根发芽。换言之,作为与社会风气有互动关系的家风,其内容和形式也会时时刻刻继承、投射和演化着社会秩序,成为文化濡化最基本、最重要的机制。

充分发挥家风的正功能,必须努力打造家风建设与社会风气建设的联动机制。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功能的转变,以及市场经济对家庭作用的消解,家风影响有日渐式微的趋向。在此背景下,家风建设尤其要结合新时期要求,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总结提炼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积极因子,成为社会风气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价值标准融入到家风建设之中,从内容上高度整合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相关联部分,从形式上突破家风的个体性与私人性,从传播方式上打通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途径。二是要把家风建设融入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包括融入村规民约的修订,使优秀家训的内涵蕴含其中,有效促进文明乡风、淳厚民风的培育和形成;融入“最美家庭”、“最美乡村”、“最美人物”等系列评选活动,广为传颂有益于家风建设的好人好事,以充分展现家风家训的当代价值,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创建的内在质量。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巡视员、研究员)

以好家风促好学风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

风或曰风气、风俗、风尚、风情,是在一定社会生活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人们共同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所形成的某种社会生活形态。不论政风、民风,还是家风、学风,都是社会风气的有效构成部分,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良好的社会风气是良好社会生活的基础,民之所趋、国之所好、时之所尚,无不随风而行、因风而化。因此,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执政者都会把风气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基础性环节来抓。树风整风纠风,往往成为推动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健康发展的有力抓手。

家风是家庭或家族所秉承的道德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为规范体系。“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家风的规劝和引导功能,往往能使家庭成员在为人处世、生活学习等方面正道直行、健康成长。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一体文化模式中,良好家风是国家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家风,具有崇尚勤劳、勇敢、坚毅、忠诚、求学、向善、务实、诚信的特质。正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优良家风造就了千千万万优秀中华儿女,才有中华民族的绵延不绝、源远流长。

学风是关于学习的观念态度、方式方法、行为习惯的总和,学风建设就是要解决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结构和学习态度问题。“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国家要进步、民族要复兴、人民要幸福,良好学风须臾不可或缺。特别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只有加强学风建设,才能克服“本领恐慌”,才能从容面对复杂局势、正确把握发展趋势。

解决学风问题从家风入手,以良好家风促进良好学风,是家风与学风内在联系的必然反映。家风和学风都是主体性、精神性的社会风气,都是指向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向学求真是良好家风的核心价值,也是学风建设的首要遵循;人们从家庭到社会、从起步到成长发展,是家风和学风相互衔接、共同作用的结果;好的家风蕴涵着好的学风,好的学风弘扬好的家风,家风学风的一体同构是建设良好社会风气的基本保障。因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当然,以好的家风促进好的学风,必须在落实、落小、落细上下功夫:

首先,要把家风与学风建设在“中国梦”的语境下统一起来。要使二者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共同目标视野,以立德树人为务,共同发力,共同追求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以家风的境界提升来推动良好学风建设,使学风的时代使命汲取良好家风的养分,促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次,要开发良好家风的学风价值。以要把家风中那些学以明志、学以修身、学习益智、学以致用的优良因素提炼出来,加以新的阐释、赋予新的意义,使“为何而学”更加充实丰满、理性明确;使学习者更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三,要把良好家风中的治学榜样树立起来,使之产生示范和引领作用。良好家风往往蕴含着良好的治学方法,怎样学才会有效果、才会学得好,是需要精心探索和琢磨的,而治学榜样的有益经验可以为减少学习盲目性、提高学习成效提供镜鉴。

(执笔: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张卫良)

建设家庭美德 涵养时代家风

杜亚玲

家,是温馨的港湾,是人之初的第一课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我们倡导以家为根、以人为本、家国同构的理念,倡导将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重塑家庭伦理,培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这些倡导相呼应,当下全省妇联系统正进一步广泛深入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以及五好文明家庭、书香家庭、廉洁家庭、两型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工作,激励每个家庭争创“最美”家庭,人人共享和谐社会。

家庭美德是社会公德的基石。《礼记》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每个人的伦理价值构建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千万个家庭家风好,社会风气才会好。并且,好的家风惠及的不止是一代人。曾国藩最讲治家之法,常常提及祖父留传之家训“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营造耕读之家、孝友之家,确保家族人才辈出。中华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塑造形成,成为社会伦理的基本框架,深刻维系着社会秩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社会问题都能折射出家庭问题。社会公德的培养应从家庭美德的塑造抓起,在亲情温暖中感受真善美、在亲近关系中奉献真善美,这也是社会公德培养的源点与内在逻辑。

以家国同构的理念关切家庭建设。治国如治家,家国同构同治是社会治理体系理性回归之路。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家国同构,比如以官员的家庭孝德表现来衡量官员的道德水准。但曾几何时,我们在社会治理中,走入了家庭建设属私权领域、公权力无法介入的误区,把家庭建设与社会建设分割开来,同时也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落实落细落小、贴近人们实际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建设,提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这一价值追求下,应以家庭建设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把家庭建设纳入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把社会公共服务触角更多伸入到家庭领域,投入更多公共财政支持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

发挥女性在家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好的家教门风往往与女性密切相关,很多家教故事则由母亲带来,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现代女性肩负走出家庭、建设家庭的双重重任,可以说既是家庭和谐最大的受益者,更是家庭和谐最重要的奉献者。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倡导重视家庭、尊重女性的社会氛围,承认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在法律和政策中切实维护妇女权益,重视女性成长发展;另一方面,要激励女性在家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当代女性比传统女性更有知识文化,但女性的传统美德一定要代代相传,比如善良是历代女性最为宝贵的品质,也是建设良好家风的润滑剂。当代女性要在参与社会事业中锤炼明理自信,在营造和谐家庭中传承善良贤惠,在社会建设和家庭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尤其在家庭建设中要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作者系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

个人成长与幸福的道德始基

王泽应

家风,亦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表征和反映着其生活方式、情感态度、文化氛围、精神品质、价值观念、人生信仰等,并成为家族成员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共识,建构的是一个家族成员共有的精神家园。

优良家风是个人成长和幸福的道德始基。所谓“始基”,是指万物的根源或基本,万物从它产生又可复归于它的共同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十分强调敦睦家风,把铸造良好家风作为兴家旺族、教养子女进而改善民风、世风的不二法门。而那些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通常都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并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伦理建设的标本,如《孔子家语》、《颜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典籍所记载的家风种种。

家风的核心是塑造、培育与拱立价值观。家风常常借助于家训、家规的有形建构得以强化,又通过个体成员拳拳服膺、身体力行而烘托出一种特有的伦理氛围。在中国传统社会,优良家风往往起着践行和培育儒家核心价值观的伦理妙用,德善立家、耕读传家、勤俭旺家、和谐兴家以及家国同构、利国利家构成了中国传统家风的主旋律与主基调。正是这种主旋律与主基调,使得历代政治家都把形成良好家风视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往往从国家层面来大力表彰优良家风,形成了一道以家风促政风和世风的伦理景象。

优良家风通常是在创立者基础上,经数代人孜孜不倦的价值运思和道德努力而形成,并通过相互濡染的点滴践行和家庭教育氛围得以强化,具有润物无声的伦理效应。优良家风是一个家族成功开展道德教育的起点。在社会教育不很发达的传统社会,人的成长往往依赖家庭教育。同时,家风家训好比家族的“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优良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是其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拥有优良家风是人生中莫大的光荣与幸福。它能让你领先于他人及早认知生命生活的内在真谛,懂得人生的真正要义和价值旨归在于奉献与感恩,从而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优良家风总是教人尊道贵德、宽而有制、和而不流,既做有追求、有主见、有理想的道德个体,同时又能善于协调各种关系,同他人共享人生的和谐与美满。

优良家风是兴家旺族的本始和基石。只有好的家风才能砥砺家庭成员着眼大局与长远,才能很好地化解家庭矛盾或纠纷,走出“富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好的家风,胜过万贯家财。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劳俭朴观念永远是家庭美德的重要构成,着眼于从道德上引领后人“做好人、多积德”的精神劝勉更彰显了代际伦理的深蕴——它们是优良家风的伦理魂魄,起着化愚为哲、化野为文以及积小德成大德的点染与陶冶作用。

今时已不同于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大“家族”已经很少,三口之家已成为最常规的社会单元。是否因此就不需要家庭道德建设甚或不需要弘扬优良家风了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随着现代化的向前发展,留得住乡愁,珍惜人与人之间温馨的伦理情谊,弘扬优良家风进而培育良好村风、乡风与民风、国风,反而具有更加深远的伦理战略意义。这些隐藏或内化在人们心灵深处的“价值结晶”和“伦理粒子”,经过持续不断地传递、催化与裂变,势将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向上、向善进而生发成鼓荡时代新风和社会正能量的价值动能。这种道德始基无疑具有培本固原和凝神聚魄的伦理效用。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副院长、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