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夏义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总书记的这段话,体现了对文艺评论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今后文艺评论工作的开展,明确了前进方向。
近些年来,社会上对文艺批评不满的声音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文艺批评沦为市场的奴隶,成为商业炒作、追名逐利的工具。一些文艺机构、出品人、作家、艺术家,出钱出力,召开研讨会、座谈会、观摩会,批评家则拿着“红包”和请帖,今天赞颂这个是“大师”,明天夸耀那部作品是“经典”,为“资本”摇旗呐喊。市场法则侵入到文艺批评领域,文艺批评丧失了批评精神,堕落为“文艺表扬”、“文艺广告”, “圈子”批评、“人情”批评、“红包”批评、“口水”批评,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但是,消费主义思潮主导下的文艺领域,电影唯票房、电视剧唯收视率、文艺图书唯码洋、作家看财富排行榜,这种单向度的评价,使我们的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忽略了人民的精神需求,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当下,重塑文艺批评品格,磨砺文艺批评锋芒,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文艺批评要敢于说真话,要秉持特立独行的品格。现在,一些批评家就像旧戏中的红脸或白脸。有的信口开河,一味拔高、毫无节操的奉承让人脸红;有的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棒杀酷评,貌似说真话,实质是以此吸引眼球、哗众取宠。个中原因,一方面是批评家不愿说真话。批评家是当事人圈定或请来的,吃了人家的,拿了人家的,只好多栽花少栽刺。另一方面是批评家不敢说真话。一些作家、艺术家没有听真话的雅量。他们一摸就火、一碰就跳,不习惯“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把真诚善意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否定和贬低。当年茅盾给阳翰笙的《地泉》作序,严厉批评它“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而阳翰笙居然一字不差地把茅盾的序言印在书上。茅盾对待知名作家敢说真话,阳翰笙接受批评有雅量,一时传为佳话。所以,要倡导说真话,就必须建设良好的文艺批评生态,打破“利益链”、“潜规则”,保持批评家应有的尊严,坚守批评家的独立品格,磨砺批评家讲真话的勇气和作家、艺术家听真话的雅量。
文艺批评要讲得出道理,就需要有底气,积累真知灼见的学养。文艺批评是在科学的文艺观和批评理论引领下,对文艺创作生产、文艺现象、文艺主体、文艺作品的深刻洞见。只有对批评对象有了美的发现,有了艺术创造的把握,有了思想智慧的火花,才能讲得出道理。批评者只有比创作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透,“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才能形成真知灼见。现在一些批评者思想“缺钙”、“贫血”,缺失对文艺作品进行“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当然只能人云亦云、云遮雾罩地侃一通,或者搬弄一些新名词和所谓的“主义”糊弄人,以故作高深、文其浅陋。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融会贯通中华美学精神、现代文艺批评理论,丰富真知灼见的学养,增强讲道理的底气,应成为文艺批评的基础。
文艺批评要善于讲道理,就需要接地气,倡导快人快语的文风。文风决定着传播力和影响力。当前,一些批评文章动辄长篇大论,实质却温温吞吞,不着边际;或引经据典,佶屈聱牙,缺少艺术性、可读性。现在,网络上的文艺评点,网言网语,相当精辟传神。中国古代很多文论、诗论、画论,西方的一些经典批评文章,往往既充满理性的光辉,又是文采飞扬的美文。鲁迅的评论文章,宗白华的美学随笔,王朝闻的艺术评论,都是深入浅出、哲理深厚的批评美文。文艺批评要善于讲道理,就要倡导“快人快语”的文风,增强可读性。否则,你写了,也只能在圈子里传播,大众不爱看。当然,要倡导快人快语的文风并不容易,既要求对文艺作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又要求锤炼好文笔,把批评文章写得短小精悍,直揭本质,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