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接力打好渔民解困攻坚战 1.5万渔民上岸定居
2015-02-26 07:24:27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志红] [责编:黄晓辉] 字体:【

接力,只为心中那份牵挂

湖南日报记者 王志红

大年初七,阴雨绵绵,记者驾车来到洞庭湖畔的沅江市万子湖乡澎湖村。

村里春节的气氛还很浓,老远就看到大红的拱门、喜庆的灯笼,听到时不时响起的鞭炮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

走进车洲村民组的王建家,王建正在收拾碗筷。见到我这个老乡,她就打开了话匣子——

在渔乡,每年3月到7月是禁渔期。今天一大早,老公、儿子、媳妇和老公的两个兄弟就开车去长沙了。三兄弟在长沙县黄兴镇经营了一家酒店,初八开张,酒店主打洞庭生态鱼,生意蛮火,每家每年能分个三五十万元。每年7月禁渔期过后,老公就把店子交给儿子媳妇,回村驾着自家的大船,两口子跟着村里的远捞队,浩浩荡荡出湖打鱼。全村80多条船,一个渔季最少能打回2000吨鱼。禁渔期一到,老公又回酒店当他的老板。

记者羡慕她的好日子。王建说,村子里比我好的一大把。东湖红片组的邹云辉,过去穷得叮当响,2009年省里实施渔民上岸政策后,政府免费送他去学了电脑和驾驶。他胆子大,贷款买了两台水陆两用挖机和三条船,一家5口人发狠搞,现在年收入有近百万元。

“村里的渔民除了上年纪的,大都在打鱼外谋了第二职业。”村支书李光辉在一旁告诉记者,三届省委书记心里都记挂着咱们最底层的渔民兄弟,一项项解决实际困难,出钱给咱们学手艺,不然借我们一个胆也不敢丢掉吃饭的家当。

长年在洞庭湖上漂泊,住无定所,大多身患血吸虫病,生活异常艰苦。这就是洞庭湖渔民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张春贤到周强,再到徐守盛,三任省委书记多次深入湖区,实地了解渔民解困工作。从全面启动洞庭湖区专业捕捞渔民上岸定居,到坚决打好渔民解困攻坚战,一届届接力,一样的深情。到去年底,仅渔民上岸定居一项,省委、省政府就累计投入4亿多元,解决了全省1.5万渔民上岸定居问题。

李支书拉着记者走出门,指着门外刚修整的路、刚翻新的屋顶和粉刷过的外墙:“这是农历年前搞的,省里为这个又拿了100多万呢。”

听说有当省报记者的老乡进村了,渔民们纷纷从麻将桌上、电烤炉旁起身,围了王建家一屋子。渔民们粗犷的笑声就像洞庭湖的号子一样动听。

64岁的吴登科,一身柴油味,指甲缝里都是油垢。这个5岁成孤儿、13岁跟着村里人上船打鱼的老渔民,总是乐呵呵的。“老吴,还有么子困难要我反映啵?”两杯芝麻豆子茶、三碗甜酒下肚,身为洞庭女儿、渔民后代的记者嗓门也提高了八度。

“岸上有屋,门口有水泥路,屋里有自来水,每年政府还直接打5000块钱的禁渔低保、燃油补贴到我卡上,我们知足了呐。”他挠了挠头,想了想又说,“硬要我讲啊,我老了,快打不动鱼了,要是政府还能帮我们渔民办个社保什么的,那就更加好哒。”

“老吴兄弟,这事我一定帮您向上反映。”记者拍拍他的肩膀,借着酒劲就给表态了。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家乡渔民的生活,犹如这个季节洞庭湖平原盛开的油菜花,涌动一波又一波的金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