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视点头条 > 正文
记者谭里和:撑坏29根拐杖跑遍百余个县市区
2014-11-08 07:12:30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黄晓辉] 字体:【

  拄着拐杖的首席记者

  ——今日女报记者谭里和的新闻故事

2012年元旦,谭里和搭犁田机在洞庭湖采访被困的渔民。通讯员 摄

11月4日晚,央视2014年记者节特别节目为谭里和与妻子举办了一场迟来的“婚礼”。通讯员摄

  本报记者 苏莉

  一个右腿高度残疾、依靠拐杖行走的人,能否做记者?能否成为一名优秀的深度报道记者?

  谭里和肯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今年的11月8日,是今日女报首席记者谭里和新闻生涯中的第十个记者节。

  就在记者节前夕,他作为湖南新闻界代表,在全国新闻界“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中脱颖而出,和其他9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一道,走进中央电视台演播室,向全国观众讲述他自己新闻生涯中的感人故事。

  11月7日,记者在长沙采访谭里和,听他讲述自己不平凡的新闻生涯。

  “记者这个职业在我心里留下了一种情结”

  谭里和考了三次大学。因为腿有残疾,每次考上,都被拒之门外。

  第三次,父亲绝望了:“安心回家吧,你没有读大学的命。”

  谭里和不信命。2001年那个酷热的夏天,他独自在长沙街头奔走,为自己争取机会。在最绝望的时候,来自新闻媒体的呼吁为他点燃了希望。谭里和到现在还记得,第一个报道他遭遇的是《三湘都市报》的实习记者徐焰。

  2001年9月,因为时任代省长张云川的批示,谭里和终于走进湖南中医学院,圆了大学梦。

  “从那时候起,记者这个职业就在我心里留下了一种情结。”谭里和说。

  因为这个情结,大学毕业后,谭里和弃医从文,进入一家杂志社工作。

  不久后,谭里和到今日女报应聘,同样因为残疾,两次被拒。

  第二次,谭里和把今日女报社社长王伏虎堵在办公楼下:“希望报社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和其他记者一起试用,如果到时候觉得我不行,你们再淘汰我,我那时候会心服口服。”

  谭里和的这股子“钻”劲打动了王伏虎。最终,他被今日女报破格录取。当年,他采写的独家报道《他带领湘大百余贫困学子突围》引起巨大反响,将受访者杨怀保推上当年“感动中国人物”榜单。

  “每一根拐杖都有感人的故事”

  谭里和家的阳台上,放着一排排拐杖,都是采访中用坏的,舍不得扔掉。

  “每一根拐杖都有感人的故事。”谭里和告诉记者,自己大学五年才用了4根拐杖,参加工作后,已经用坏了将近四十根拐杖。

  在追求新闻事业的途中,谭里和付出的努力是别人的几倍。有一回,谭里和在衡东县采访,拐杖坏了,他摔倒在地。无奈之下,他只好给长沙的妻子打电话求助。

  尽管自己行动不便,但谭里和却最喜欢往偏远地方跑。他所关注的,往往是那些被人们忽略的弱势群体。

  几年前的一个寒冬,谭里和一个人到古丈县采访。要去的村子里不通公路,他喊了一辆摩的进山。半路上,摩的司机嫌路太难走,把他丢在路边跑了。

  最后,拄着拐杖的他,在村民的帮助下,用了四五个小时“爬”完了剩下的路程。随后在村里的采访,因为出门就要爬山,谭里和只能在两位村民的全程陪同下完成。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谭里和依然坚持在村里蹲点采访几天,完成了一篇详尽的调查报道。

  事后,谭里和还挺乐观地自嘲:“别人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的新闻是‘爬’出来的。”

  撑着拐杖,谭里和的足迹遍布三湘四水。全省122个县市区,除了3个县,他全部都跑到了。一路走来,他写下了300多篇近200万字的深度报道。

  “我的新闻理念就是扎根基层。”

  “一直以来,我的新闻理念就是扎根基层。”十年新闻生涯,谭里和用行动践行了这句话。

  2011年年底,谭里和去洞庭湖采访一群特殊渔民。因为历史原因,这些渔民几代人没有户口,被称为“天吊户”。渔民的船,被困在洞庭湖一望无际的淤泥里,步行、坐车、乘船都无法抵达。最后,谭里和找来犁田机开路,拖着小木船在淤泥中爬行,用了两三个小时才抵达渔民家中。

  为了做好这个报道,谭里和在船上和渔民们一起生活了三天两夜,采访完之后又连夜把稿子写好。渔船上寒湿侵袭,回到家两天后,他残疾的右腿都没有恢复知觉。

  令他欣慰的是,报道引起了省领导的重视。这年春节,渔民们终于拿到了户口本。

  不但妙手著文章,更有铁肩担道义。

  2011年7月,谭里和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调查娄底市一个山区上百名“越南新娘”集体失踪事件。报道刊发后,引起公安部重视。因为触犯了犯罪团伙利益,谭里和接连收到恐吓短信:“听说你只有一条腿,把你的这一条腿打断,你就一辈子只能躺在床上了。”

  即便如此,谭里和从未退缩过。

  2010年初,谭里和被今日女报聘任为唯一的首席记者。社长王伏虎认为,谭里和表现出来的新闻职业精神和专业主义精神,担任首席记者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