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市州新闻 > 正文
洞口县大屋瑶族乡:大屋“小处”见精神
2014-10-02 09:22:44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蒋剑平 戴勤 杨健君 尹军峰 曾晓峰] [责编:荆彩] 字体:【

  大屋“小处”见精神

  ——洞口县大屋瑶族乡见闻

  本报记者 蒋剑平 戴勤

  通讯员 杨健君 尹军峰 曾晓峰

  雪峰山腹地,洞口县北端,有个大屋瑶族乡。

  这里山高路险,条件艰苦。但一群基层干部以苦为乐、挥洒汗水,谱写出新时期勤政爱民的感人篇章。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中,“心系群众、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大屋精神”在宝庆大地广为传颂。

  “不会把钱用在干部的享受和挥霍上”

  9月底,记者开车去大屋瑶族乡。车子在九曲十八弯的狭窄山道上行驶,一路险情不断。

  乡政府建在一个“地无三尺平”的地方,两层办公兼住宿楼,是上个世纪70年代建的瓦房,已破旧不堪。

  记者到时,正碰上下雨。屋顶渗漏,包括乡党委书记杨小鹏在内,家家户户都用盆子桶子接雨。

  记者问,怎么不将屋顶检修一下?杨小鹏说,检修一次要三四万元,花费太大,“还好,毕竟不是天天下雨。”

  干部办公、生活设施也很简陋。用他们的话说,“新三年,旧三年,修修补补又三年”。陈旧的架子床、咧开嘴的办公桌、磨出洞的藤椅,比比皆是。

  在大屋,住破屋,吃3元一餐的工作餐,靠走路和搭摩托车下乡,靠用桶子提水洗澡(2011年乡政府才通自来水),拿着人均1600来元的月工资,成为乡干部们的生活常态。

  虽然清贫,但多年来,没有一个干部主动提出调离大屋。杨小鹏任乡党委书记已7年,去年县委打算把他挪到条件较好、距县城较近的乡镇去,但他说他还离不开大屋,改变大屋的面貌,还有太多的事要做。

  2009年底,乡政府财政欠款60余万元,欠发干部职工4个月工资。但经过这几年开源节流,到去年底,除还清所有欠款外,乡财政尚有40余万元结余,是全县做得较好的财政不欠账、经费有结余的乡镇之一。

  杨小鹏说:“乡里发展任务重,我们不会把钱用在干部的享受和挥霍上。”

  乡政府按规定可购置公务用车,但大家舍不得花钱,一直未买。现在仅有的一台小车,是县纪委2011年赠送的旧车。

  “要尽最大能力让群众过好日子”

  大屋偏远落后、干事不易。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乡干部们的倾情付出,也看到了近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在大瑶山里转一圈,处处是新修的水泥公路,11个村已有10个村通了水泥公路。

  近6年来,大屋通过多方筹资,共投入2000多万元修路。通村水泥公路从无到有,已建近50公里,并在继续延伸。

  同时,争取电信、移动、联通三大通讯公司在瑶山建立基站,2012年实现移动信号全覆盖;筹资100多万建自来水工程,解决了大屋村、马洞村及乡机关、学校、卫生院安全饮水问题;新修并硬化水渠3300米,完成了7个村的农网改造……

  产业兴,才能百姓富。近年来,大屋乡做好山上文章,“多村一品”发展种养业,改变了“稻谷加树木”的传统模式。

  目前,马洞村的茶叶走向了全国;勒马村的高山有机茶初具规模;栗树村、坪江村、大宇坪村发展连片金银花种植1000亩;和木村栽种雪莲果600亩;栗树村开辟油茶基地1000亩;全乡完成南竹低改7000多亩,新扩1000多亩,人均1.5亩以上,家家户户搞起了竹夹板加工;养羊业发展迅速,养羊200头左右的大户已有13户。

  “宁可让干部过苦日子,也要尽最大能力让群众过好日子”,这是大屋历届党政班子薪火相传的理念。所有乡干部每月在乡机关或村里住宿20多天,不搞“走读”,这在全县乡镇中做得最好。干部下村,不到餐馆和娱乐场所接受请吃和娱乐。乡领导带头做到不吃请、不请吃,从未组织过到酒店宾馆聚餐、到歌厅等娱乐场所休闲。

  为加强和老百姓的沟通联系,大屋建立了一项“说事谈心”制度,由乡党政领导带头,全体乡干部进村入户开展“说事谈心”活动,有事说事、化事,无事谈心、交心。近4年来,共与党员、组长谈心500余人次,走访群众2100户次,听取群众意见300余条,为群众解决难题152件。百姓心暖气顺,大屋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