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今日要闻 > 正文
本报评论员:深刻认识“新常态”
2014-08-26 08:19:50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彭彭] 字体:【

  深刻认识“新常态”

  本报评论员

  “新常态”一词,正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热门词汇——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党外人士座谈时再度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以“新常态”定义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

  其实,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亮相后,对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相关表述,已勾勒出经济新常态的清晰轮廓——

  去年4月,习近平在同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指出,我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而李克强总理去年10月在工会十六大作经济形势报告时指出,如果每年维持新增1000万的就业岗位,经济增速只需要7.2%就可以。

  不以一时速度为考量,从过去的“强刺激”到用推进深层次改革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一系列举措,让外界看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的决心与魄力。

  “七上八下”,被称为对中国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的形象表述。事实上,自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便开始显现出逐步降缓的趋势。这里,既有整个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性因素的拖累,更是自身经济发展迈向转型的必然反映。

  新常态,揭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我们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和改革攻坚期“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这一阶段,有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其中最大的挑战,还在于经济运行过程中自身因素的掣肘,必须直面前期发展过程中累积起来的那些绕不开、躲不过的深层次矛盾。

  抓住我国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规避各种因素带来的挑战,其中很关键的一点需要以速度换取空间,在保证适度合理增长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为结构调整、消解粗放式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深层次矛盾营造良好的民意氛围。

  经济的“新常态”,首先表现于经济增长速度实现从超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但绝非增速降低几个百分点那般简单。它既体现于适度的、可持续的增长速度,更体现于通过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释放潜在的改革红利,实现有质量、平衡的、资源环境代价最小的“好”的增长。

  通俗而言,经济的“新常态”,意味着转型升级正步入关键时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关键在于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修正与优化,实现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面对新常态,关键在于以改革清除制约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等的体制机制“藩篱”,主动适应新变化,加快打造经济升级版。

  经济新常态,需要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

  新常态,孕育着新机遇。转入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将基本告别传统粗放增长模式,增长速度“下台阶”;更意味着经济结构出现趋势性新变化、增长动力加快转换、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发展质量“上台阶”,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多不同以往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