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深读 > 正文
2300余件文物,见证芷江受降历史
2014-08-15 07:13:3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肖军 龚卫国 张智勇] [责编:荆彩] 字体:【

  本报记者 肖军

  通讯员 龚卫国 张智勇

  “烽火八年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1945年8月21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飞抵芷江,交出百万侵华日军兵力分布图,并签字接受关于日本投降详细命令备忘录,芷江从此以“胜利之城,英雄之城”而闻名中外。

  今年7月7日,在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的时候,芷江首次公布日本在芷江向中国投降的原始视频资料,经媒体报道后,在全球引起轰动,网络点击率达6亿余人次。

  “日本在芷江向中国投降的原始视频资料,仅是我们搜集到的受降重要文物之一。目前,馆内已有受降文物2300余件。这些文物,见证了日本向中国投降的历史时刻。”8月14日,在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馆长吴建宏向记者讲述了文物后面的故事。

  珍品孤品,见证芷江受降历史

  走进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一块青石碑映入眼帘,这是国家一级文物——抗日胜利受降纪念坊坊记碑。

  据讲解员宋美娇介绍,坊记碑始建于1946年,碑长175厘米,宽81厘米,高7厘米,223字铭文,是国内唯一反映日本向中国投降的重要历史见证的坊记碑。

  在馆内的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吴建宏指着桌椅说:“不要小看这些东西,都是国家一级文物,是当年受降仪式留下的。”

  记者仔细端详,发现这些桌椅都刻了同一字样:“参加受降典礼纪念,民国卅四年八月廿一日于芷江。”虽经半个多世纪,字迹依然十分清晰。

  “这样的桌椅板凳,我们馆内就有100多张。”吴建宏告诉记者,除了受降会场所用的桌椅外,另外还有给前来参加受降的51位将军所用桌椅,何应钦、张发奎、顾祝同、王耀武、汤恩伯等国民党著名将领都使用过。

  据吴建宏介绍,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已收集文物230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1件,二级文物36件,三级文物135件,没有鉴定的还有2000多件。

  在该馆档案室,吴建宏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告诉记者,这是一张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筹备处全体职员的合影照片,照片上“拍摄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八月十八日”字样清晰可见,由当时芷江县城一家叫爱尔特照相馆拍摄的,它反映芷江在抗日战争胜利受降过程中的历史地位,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张照片。

  据了解,1945年8月18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在芷江成立了日本投降签字典礼筹备处,由新六军军长廖耀湘将军任主任委员。

  “不再属于萧家,它属于中华民族”

  吴建宏告诉记者,搜集到这么多文物,历经艰辛,来之不易。

  受降纪念坊于1985年对外开放,开放的内容主要有受降纪念坊、受降堂等遗址,介绍芷江受降历史仅靠讲解员讲解,并无过多实物佐证。

  空口无凭,实物为证。为了还原历史,再现中华民族结束屈辱历史的辉煌,芷江开始了大规模文物征集行动。

  “抗日受降纪念坊坊记碑的回收,开启了受降文物搜集的序幕。”吴建宏介绍,1985年,芷江从事文物研究的工作者江柏永、舒绍平等人几经周折,在该县芷江镇七里桥村一村民家中发现了这块坊记碑。当时这户农民将其放在水缸下面,看到这个文物,江柏永等人如获至宝,兴奋不已,因为他们知道这块坊记碑太珍贵了,坊记碑记载了中华民族从苦难到奋斗,最后取得胜利的一段辉煌历史。

  “这些文物能够回来,彰显了怀化安江纱厂职工的爱国情怀。”吴建宏指着受降仪式所用的桌椅对记者说。

  芷江受降,大批将领云集,桌椅不够用,受降典礼筹备处从原安江纱厂借了一批桌椅。受降以后,为了对这段历史作一个纪念,筹备处官员将部分桌椅用火印、铭文的形式刻了字,退还给安江纱厂。

  安江纱厂的员工知道这批桌椅的珍贵,珍爱有加。文革期间,为了怕被破坏,便将刻了字的桌椅涂上油漆。上个世纪中期,得知芷江打算花钱购买这些桌椅,安江纱厂职代会商议,一致同意无偿捐献。

  作为以抗战为主题的纪念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抗战文物流落在民间和海外,怎么联系这些文物拥有者自愿将文物捐出,却是一个大难题。

  熟悉吴建宏的同事知道,他随身带着一本厚厚的通讯录,上面记载着多年来与国内外有关人员的联络地址和通讯号码。凡来受降纪念馆参观的老同志、与当年受降有关的人员,他都亲自陪同讲解。从他们那里获得的有关信息,他一一记录在通讯录上。

  有一次,吴建宏听一位参观者说,当年受降主官萧毅肃将军的后人在美国,并有大量的受降文物。吴建宏便设法找到了将军后人的联络电话,可对方开始并不理睬。于是,从1994年起,吴建宏每逢重要节日都给对方发贺卡与电讯问候。

  吴建宏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萧毅肃的家人。2003年,萧家兄妹3次来到芷江,捐赠了受降文物400多件。同时,还将陈纳德将军亲手绘制并赠给萧毅肃将军的《飞虎队鹰击长空,痛击日寇》水彩画,从美国圣地亚哥博物馆取出,送到芷江。萧毅肃的儿子萧慧麟动情地说:“这些东西不再属于萧家,它属于中华民族。”

  这样主动捐献文物的事例不胜枚举。美国侨领陈灿培博士在多次受邀到芷江考察抗战文化资源后,把收集到的1000多件二战美国飞虎队员文物全部捐赠该馆。

  厚重抗战文化,世人景仰之地

  从飞虎队队员携带的发报机、水壶、军衣到陈纳德将军唯一存世的画作,从中美空军对日作战的原始地图到中国军民抗日所用的武器……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收藏的抗战文物,让前来参观的人无不感慨这里抗战文化的厚重。

  1994年5月19日,陈纳德遗孀——陈香梅女士来到芷江,看到一件件飞虎队文物,百感交集,兴致勃勃地挥毫题诗。

  美国飞虎队员迪克罗西,原美国飞虎协会的会长,2003年的11月来到芷江时穿着当年的作战服,看见熟悉的飞虎队原址指挥塔,睹物思情,冒着寒冷脱下作战服,将其无偿地捐赠给了纪念馆。

  陈纳德的孙女内尔·卡洛韦,现任美国陈纳德纪念馆馆长。2010年9月来到芷江,看到飞虎队遗址文物后激动地说:“在中国抗战的8年里,爷爷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这种友谊历经血与火的洗礼,成为中美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桥梁和纽带。”

  美国前总统卡特来到芷江,参观了受降纪念馆说,馆内文物丰富,特别是飞虎队的遗物弥足珍贵,是中美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见证,显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先后3次来到芷江,2007年来参观后欣然题词:“向八年抗战英勇牺牲军民致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作新贡献。”

  据悉,纪念馆自开馆以来,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和驻华使节、武官先后来到这里参观,成为全球华人的朝圣之地,每年接待游客达百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