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湖南印象 > 正文
古色平汝 时光发酵的传奇
2014-07-03 08:58:23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易禹琳] [责编:李 慧] 字体:【

  古色平汝 时光发酵的传奇

  

  纵情平汝线之五

  

  平江杜甫墓祠

  

  茶陵南宋古城墙 本报记者赵持摄

  

  炎帝陵祭祖大典    会生摄

  

  张岳龄故居英集岭古道

  天岳书院

  杜甫墓祠

  福寿山古驿道

  永和菊花石之乡

  谭嗣同故居

  浏阳文庙

  文华书院

  (里仁学校)

  浏阳花炮博物馆

  渌江书院沩山古窑址

  石山书院

  南宋古城墙洙江书院

  大院茶盐古道洙泉书院

  石泉古村

  古祠堂群濂溪书院

  

  浏阳菊花石

  

  浏阳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    本报记者 童迪 摄

  

  醴陵渌江书院

  

  炎陵大院茶盐古道    方弘摄

  

  汝城石泉古村    本报记者赵持摄

  

  

  汝城绣衣坊和范氏家庙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当地旅游局提供)

  文/本报记者 易禹琳

  山一重又一重,巍峨,连绵,生着云,飘着雾,不动声色地酝酿;

  水一弯又一弯,青绿,靛蓝, 唱着歌,跳着舞,永不停息地润色;

  岁月,风雨,将湘东一年一年地打磨——

  朝拜故居墓祠

  走近心忧天下的高洁灵魂

  ● 推荐景点:炎帝陵、杜甫墓祠、谭嗣同故居

  湘东,沿平汝线,依次铺展了湘江的支流,洣水、渌江、汨罗江、浏阳河……在山中,在水边,我们总与忧国忧民的灵魂相遇。

  炎陵鹿原陂,青山含黛,清澈的洣水悠悠流过炎帝陵。自公元967年,在这里觅得炎帝神农氏的帝陵后,后世对他的祭祀活动从没有停过。陵殿壮观,午门肃穆,墓前川流不息的祭拜者,无一不把人们带到远古的时代,我们的祖先还在茹毛饮血,居无定所,赤身露体,不知有父的时候,是炎帝发明了耕播、农具、医药、衣服、陶器、房子、五弦琴、弓箭,首倡日中为市,从此中华民族过渡到农耕时代,人们彻底脱离了兽群,找到了做人的尊严。

  是怎样一种心怀民众,天降大任于己的精神,才会让炎帝遍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直至误食断肠草而死?“到此有怀崇始祖,问谁无愧为龙人”?

  时光奔流到唐朝,公元770年的冬天,汨罗江有幸,一辈子为天下苍生忧,为寒士忧的一代诗圣杜甫,漂泊至北,倦了,永远留在了平江。在现今平江安定镇的小田村,子孙修了他的墓,又在此繁衍了1600多人。墓前是杜公祠,唐代覆盆式莲花柱础,500年的罗汉松,墙上镶着不同朝代的砖。祠后是清铁瓶诗社旧址,祠外有孩子朗朗的读书声,诗人的心当永不沉寂。

  平汝线上,湘江的另一条支流渌江轻绕醴陵城,西山半山腰上,我们巧遇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左宗棠,他24岁就在这安静的渌江书院当山长,教学生经世致用的本事。40年后,64岁的他,抬着棺材西征,收复了伊犁,保住了中国六分之一的土地新疆。

  十曲九弯的浏阳河流过浏阳市,城中有建于明朝的大夫第,江南庭院,富丽堂皇,现仍存24间房舍,是那个“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用生命唤醒民众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故居。他在这里练文习武,结交维新志士,用琴声与妻子诀别,“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33岁,慷慨赴死。

  穿越一座座书院

  在书香中行走

  ● 推荐景点:渌江书院、文华书院、浏阳文庙、洣江书院、洣泉书院、濂溪书院

  重重山岭遮蔽,道道河流阻隔,在湘东,我们竟然走进了书院的大观园。从平江到汝城,8个县市,县县皆有,一个又一个历尽沧桑,却古朴典雅的书院跃入我们眼帘。

  如果由时间来安排,平汝线的书院之旅,第一站应是攸县,凉江阳升观村曾有中国第一所书院——石山书院,创建于南梁初年,比声名赫赫的岳麓书院早400年。南齐司空老臣张岊辞官来此精心修建的杰作, 不久,将在攸县文化广场再现真容。

  第二站,平汝线上最有名的书院——醴陵渌江书院,千年古樟遮檐,洗心泉冒清泉,院侧石级通往云深处的僧居。左前靖兴寺、红拂墓,红拂夜奔爱情故事曾经浪漫。但渌江书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轰动在1167年,中国两位学术界的顶尖人物朱熹和张栻在这里激烈交锋,后继续在岳麓书院设坛,成就了千古绝唱“朱张会讲”,27年后,朱熹再次来此讲学。300多年后,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慕名而至。又300多年,左宗棠来当了山长。李立三、程潜、陈明仁、左权都曾在此求学。

  第三站,当赴茶陵。小小的醴陵创办过九所颇具规模的书院,浏阳也有八所,但宋至清代,茶陵书院之多,在湖南名列前茅。自公元1132年诞生的“一经堂”,至晚清,茶陵境内先后有38所书院,出进士127名。茶陵的书院官办和私立同兴,集教学、著书、刻书、藏书、祭祀于一体。现拥有500年历史的 “州立洣江书院”在茶陵县第一中学重生,走过主敬斋、行恕斋、修德斋、大成殿、御书楼、山长室,走在宋代中国书院的格局里。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自南宋以来,读理学鼻祖周敦颐的书蔚然成风,以讲周子之学而创办的濂溪书院如繁星闪烁,而汝城的濂溪书院,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一所。宋式四合院砖廊结构的书院里,可沾到他精神的莲香。

  浏阳的文华书院, “以文会友;为国储才”,藏在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内,古意盎然,大成殿里孔孟神位木雕精美繁复。读书人应去一趟市区的浏阳文庙,最完整的孔乐诞生在这里。而平江的天岳书院成了平江起义纪念馆, 炎陵的洣泉书院,玲珑别致,江南祠堂建筑风格。大门对联口气不小:“莫叹山城书院小,缘仪楚地圣贤多”。

  为何湘东的气质与众不同?在书院中行走,我们终于明白。

  看天空石头瓷器开花

  触摸千年的浪漫

  ● 推荐景点:浏阳花炮博物馆、浏阳菊花石一条街、醴陵瓷都、沩山古窑址

  湘东是花的世界,山上鲜花四季盛开,河底的石头也长花。天空没有花,浏阳人发明了烟花,居室没有花,醴陵人在釉下五彩瓷上画满了花。

  走进浏阳东南的大瑶镇,花炮始祖李畋的故里,就走进了花炮的世界。自601年李畋发明了烟花爆竹,大瑶人用烟花的璀璨,把吉祥和祝福送给全世界。在中国浏阳花炮文化博物馆里,完整讲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浏阳花炮鲜为人知的历史,花炮高科技的秘密也藏于馆中。博物馆的旁边就是李畋阁,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李畋的生日,人们都会来这里祭拜,阁前庙会持续一周,花炮老板争相出钱请花鼓戏。自1991年开始,浏阳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花炮节,花炮主题公园、花炮体验休闲中心等正在规划建设中。

  浏阳市永和镇的大溪河,乾隆年间,揭开了一个地球的秘密,它花2.5亿年时间,在河底的黑石里镶了菊花。巧手的浏阳人精工细雕,让这些千姿百态的菊花变成艺术品,或进入宫廷,或远渡重洋,盛开在人们的办公室、客厅、书房、案头。在“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永和镇,你可以看到吨级菊花石原石在工艺大师的手上变成艺术品的全过程,而在浏阳市才常路,一条百米长的宁静街道,一家家菊花石工艺馆并肩比邻,汇集了菊花石雕的顶尖珍品,让你慢慢欣赏,慢慢挑。

  进入醴陵,就进入了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处处是陶艺馆,有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红官窑,一直生产国宴瓷、礼品瓷;新世纪陶瓷艺术馆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私人创办的瓷酒文化艺术博物馆,集参观旅游、科研开发、教学实习、名家创作等功能于一体;而一个总投资27亿的陶瓷艺术城正在建设,将是世界陶瓷艺术的一站式体验中心。

  醴陵城北5公里的沩山,古木参天,溪流众多,是全国道教的第十三洞天,山上盛产瓷泥,宋元时即开始烧制瓷器,现存全国唯一一座陶瓷古窑址群。

  古城古村古驿道

  慢享岁月静好

  ● 推荐景点:平江古驿道、茶陵古城墙、汝城石泉古村、祠堂群

  穿越平汝线,时时跌落在古城、古村、古寺、古祠堂、古驿道不同的时空里,似乎流水把光阴的故事又带回来了,我们忘了山外有工业文明,有信息爆炸,有各种危机,只享受这宁静悠长的田园牧歌。

  湘东多山,山中多古道。

  平江的福寿山是联结江西的交通要道,山中古道纵横交错,连着山外,山上云雾缭绕,适合种茶。平江人乐善好施,古道多茶亭。曾经古道上人来人往,茶亭最多时达到了100多个。平江瓮江镇英集村,热心捐资改建天岳书院、修复杜子祠的张岳龄故居不远,就藏着一条青石板古道,沿山逶迤而上。古松相伴,每踏一步,仿佛听到逝去的人声马声,山顶,名唤英集亭的凉亭,安详寂寞地守着一山的故事。

  炎陵县大院农场,一条明末清初修建的茶盐古道,150公里保存完好,直通井冈山。或大或小的石板铺就的古道在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群山峻岭间蜿蜒穿行,沿途是杜鹃花海、珍稀树木、高山草甸、湿地。

  踏上茶陵的南宋古城墙,看洣水三面环流,西面云阳山高耸,夕阳西下,护城河波光粼粼,即使是曾为军事防御体系的城墙也多了江南的诗意婉约。它是我省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古城墙,现存城墙1536米,城门2座, 700多米护城堤,茶陵县政府又修复了迎湘门至茶陵铁犀段城墙500米, 1座城楼和角楼。

  城墙上,砖缝间芳草萋萋,每走一步,似乎都踏在时间的缝隙里,有偷闲的快乐,宽阔的城墙上可奔跑着放风筝。城墙下,民国公路局的旧址旁,八百年的铁犀为防洪示警而设,独角向天,怒目圆睁,滚圆的身躯,光可鉴人。

  汝城也是一座古城,沿老城区走,石桥横亘溪上,转过一个街角,就会撞上老建筑。但古城里最值得一看的是古祠堂。被誉为“中国祠堂之乡”的汝城,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多达700多座,在县城近郊,你就可看到七座。座座体量巨大,建筑精美,中西合璧,是浓缩的中华民族文化殿堂。

  汝城马桥乡的石泉古村始建于宋朝末年,胡氏家族聚居地。布局似“卧虎”,胡氏宗祠处于虎心。祠堂的布局也甚巧妙。最先只看到一扇大门,三两老人坐门旁闲聊,身后“福”字镶在矮墙上,墙若屏风,大院深巷半藏半露,胡氏宗祠则密藏右侧,别有洞天。

  石泉村因湘南王胡凤璋而出名。进村就可见他修的六栋楼房围成的四合院,青瓦覆盖,中西合璧的装饰,墙上满是残留的“最高指示”。而整个古村如迷宫,只有站在悬崖峭壁之上的上古寨俯瞰,才可看出完整风貌。从山脚到寨顶仅一条狭窄青石小径可上,两座碉堡, 9座炮楼,传说是湘南王“土匪聚啸之地”。

  但硝烟远去,在平汝线上,我们饮下一杯杯时光酿造的传奇,只觉岁月静好,乡愁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