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声在线 > 湖南日报网 > 每周评论 > 正文
认证,岂能“认钱”
2014-06-17 09:02:0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邓海建] [责编:彭彭] 字体:【

  认证,岂能“认钱”

  邓海建

  记者经过数月调查暗访,发现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玩具业产品认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认证变“认钱”的潜规则盛行。譬如著名的ISO9001认证,“6500块全包,发票开1万2”,不仅价格打折,效率还高:正常程序从申请到拿到证书,一般需要9个月,但几千块钱下来,1个月包过!(6月16日新华社)

  在质量为王的市场经济时代,“认证”既是经济生活中的身份甄别程序,更是基于诚信与公平之上的门户规则。譬如ISO9001认证、3C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它在帮助消费者进行交易选择的同时,也提升着类型产品的竞争力。

  但没想到的是:以为是权威鉴定,不过是敛财游戏。明目张胆地要红包,厚颜无耻地求招待,一些认证组织与中介成了寄生在企业身上的“保护伞”——企业买个虚名,认证者图个实利,最后是不知情的民众为莫须有的质保系统高价埋单。

  提及认证乱象,这些年,各种整治也没有停步:2011年11月2日,国家认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已从2004年的36家减少到了现在的23家;2012年8月,国家认监委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标志专项整治活动……但路人皆知的现实是:譬如不少有机产品认证过的企业,“周边水质根本不适合生产有机作物”,咨询机构一语道破天机,“你们只要接待好就行。”

  不是没有管理者,也不是没有执法依据。《认证机构管理办法》第36条明确规定,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当按照各自职责,定期对所辖区域的认证活动实施监督,查处认证违法行为。只是,面对媒体暗访轻易可知的真相、业内已成公开秘密的潜规则,认证监督部门当真是心力交瘁来不及管,还是后知后觉没线索管?